微商买东西不给退货怎么办(消费者快速维权的方法)

事件历史:

长春某研究生850元,在微信名为“牟姑娘”的用户处购买了一件羽绒服。2019年12月5日,周收到货后,觉得衣服质量一般,想联系“牟姑娘”退货。让她没想到的是,一个星期过去了,钱不但没还,还被对方拉黑了。


我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近年来,微信业务和一些直播商品配送作为近年来的一种新的运营模式,因其轻便、灵活、运营成本低而迅速流行起来。

由于很多“微信业务”或者直播平台都是个人注册的,所以大部分都是用昵称而不是实名。微信业务的小店往往利润不足,质量难以保证。

另外,“微信商”们大多没有自己的一手货源,一般通过上级渠道一键发送。他们会在朋友圈发出任何图片。而一些这样的“带货”直播也是一样,大多是因为成本问题,不会考虑一手货源。有的干脆就是其他商家借用“网络名人”平台,通过付费的方式“带货”。

正常的网购平台和微信商家这样的个人社交平台完全不同,网购平台有完善的惩罚和问责机制。还有入驻商家验资、保证金等有效防控措施。而“微信生意”和直播送都是靠个人信誉。平台本身只是一个社交平台,不具备商业监管。

所以这种购物最大的问题就是售后问题。售后完全取决于对方的口碑,而不是有效规则下的约束。有的“微信商家”上门退换货,有的无退换货售后。就像本文提到的周,他们直接被对方敲诈,投诉无门。

而这类案件中的消费者维权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

通过微信商家渠道购物维权难,有几个法律难点:

通过微信商家购物,不代表完全不能维权。但实际上可操作性不高,有几个法律难点

1。微信业务和直播中的购买量大多不高,社交平台没有义务提供购物维权手段

首先,很多购物都是通过微信业务和直播发货来完成的,量也不是很大。这类平台都是社交用平台,自己的平台被定义为社交平台,没有义务在购物中设置客服等维权手段。

而且购物的金额也让维权者犹豫不决。如果他们非要打官司几十几百块钱,官司也能打赢,但有必要吗?所以这是这类购物维权的第一个难点。

2。微信业务主体不明

在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边肖也想过维权的手段。比如购物时,先搞清楚对方主体,要求卖家提供身份证照片。然而,在现实中,这显然是不实际的。没有人会在买东西的时候要求对方拍身份证照片。这显然不合理。

社交平台和购物平台不一样。购物平台的商家入驻时会要求资质验证、身份认证、押金缴纳等等。虽然这几年社交平台已经和手机号绑定了,但是手机号已经通过实名认证。但其实也有庞大的地下小时,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购买账号。所以,主题问题成了社交平台上的一大难题。

只要对方直接敲诈人,你会去哪里投诉?

3。回避产品缺陷,不谈具体标准,低价吸引冲动购物,事后维权困难

边肖曾经有一个朋友通过直播平台买了一个“遥控无人机”。价格只有一千美元。目前国内正规品牌无人机价格大多在4000元以上。无人机的核心技术在于它的“飞控系统”,一套好的飞控系统,可以根据风力等情况自动微调无人机,使无人机始终悬停,保持稳定。

而且这个千元“无人机”没有飞控系统。它在飞行时左右摇摆,不仅难以控制,而且无法通过挂载的相机拍照。在“直播”中,卖家通过多次熟练的练习,在买家眼中,这架无人机翱翔九天,可以做出各种华丽的动作,最后可以自动返航。低廉的价格瞬间吸引了并不“专业”的买家。买了之后发现可以飞了。我确实有带相机的三脚架头,但是我自己飞不好。

但是维权的时候,在卖家看来,这个“无人机”可以飞,可以回来,可以拍照。它有所有承诺给你的功能,所以不是诈骗。只是在直播中,你只看到了飞的一面和低成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飞的不好”的一面。

其他的也差不多。朋友圈的图片只说产品的优点,避而不谈具体的数据、参数、缺陷。而且很明显买家无法通过评价体系判断其他买家的反馈。大家的购物基本都是基于一个愿望,事后很难维权。

比如前面提到的“羽绒服”,含绒量多少才能达到“羽绒服”的标准?填充物是鸭绒还是鹅绒,是哪种羽绒,这些都是具体参数。

与“毛衣”同名的衣服,是羊毛含量为30%和90%的毛衣,往往被很多人忽略。

4。品牌的真实性无法确定

社交平台上的一些卖家打着“代购”的旗号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由于是通过社交平台销售,买卖双方很难保证其是否为正品的真实性。如果涉案金额较大,通过向公安机关报案,微信业务自然可以受到刑事手段的制裁。但如前所述,微信业务、拍货等方式大多涉及金额较低,往往几十块的东西,大部分买家因为金额较低而不愿大费周章。

5。法律问题

之前微信业务中购物的卖家是企业,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卖家是无营业执照、无固定经营场所的个人,则属于个人私下交易,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

201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正式实施,微信业务首次被纳入法律监管范围,被赋予了“电子商务经营者”的新身份。这意味着微信业务中的个体户也受到法律约束,有利于广大通过微信业务购物的买家。

社交平台购物亟待监管。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购物前应该三思:

前面我也讲过社交平台“带货购物”的问题。由于这些都是近年来时代发展衍生出的新问题,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加强监管迫在眉睫。社交平台”需要对商品销售的监管和约束,有社交平台自律和自查,甚至加入相应的监管制度、实名认证和资质认证制度。

另一方面,如果消费者真的想通过社交平台购物,那就要三思,多问,多看,多了解。通过询问,他们可以知道对方所售商品的真实性能是否符合他们的预期。尽量让对方报出准确的数据。比如上面说的羽绒服,含绒量这类数据需要知道。如果对方在聊天记录中提到了羊绒含量数据,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那么进一步维权更有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bake/166355.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