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唐僧的品质是什么?

《西游记》唐僧的品质是坚定、有毅力、有牺牲精神。而《西游记》里是一个戏剧化了的唐僧,是在真实事件基础上发挥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刻。善良的一个人。

集封建儒的高僧,泪交流,见佛就拜,不论真假,昏庸无能,不辨忠愚。对封建统治者的嘲讽蔑视,对黑暗社会的尖锐讽刺、嘲笑和批判。

《西游记》的优点

首先西游记,它是我国第一部十分系统的神魔小说,以串珠是的结构,叙述唐僧师徒四人,历经磨难求法取经归唐的故事。

同时也映照了当今社会中的四类人性:悟空,忠心耿耿,不畏强暴。唐僧,迂腐懦弱,忠奸不辨。八戒,好吃懒做,花言巧语,善沟通,会投机取巧。沙僧,踏踏实实,默默无闻,但永远不会是主角。

唐僧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西天取经难度极大,历史上玄奘法师是一个人西天取经的,并没有人保护,玄奘是公元629年到达印度,645年携带梵文经典657部回到长安,并且译出其中75部佛经。玄奘法师是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师之一,也是中国唯识宗的初祖,对中国佛教影响极大。

《西游记》:只要我们坚持着一个目标,百折不挠,敢于与一切困难斗争,决不退却低头,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终会成功。

每个人的一生都如一部西游记,想要成功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正如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般 。

1、用智慧:当生活中遇到麻烦或挫折时,我们应保持冷静 ,用智慧解决。

2、团结协作的精神:师徒四人齐心协力,徒弟保护师傅师傅教导徒弟。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唐朝太宗贞观年间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四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历经磨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中国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巨著。

《西游记》的作者明代人吴承恩(有争议)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时期。

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和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正不断激化,并且日趋尖锐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的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到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游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17383.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