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特色有哪些?

壮族特色是文化艺术形式多样、文学作品丰富多彩、壮族人民富于斗争精神。

1、文化艺术形式多样

壮族的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左江崖壁画是两千年前壮族先民创造的艺术瑰宝。这些壁画多数分布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的石山峭壁上,少数分布在天等县及右江两岸的石山峭壁上。其中以明江岸上的岜来崖画最具代表性,画幅长135多米,高44米。

2、文学作品丰富多彩

壮族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民间文学有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山歌等。壮族人民素以能歌著称,善于以歌来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斗争,抒发思想感情。

3、壮族人民富于斗争精神

壮族人民富于斗争精神,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就是由汉、壮族人民共同发动的。壮族出身的韦昌辉、李开芳、林凤祥等曾对太平天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辛亥革命时期的钦防起义和镇南关起义,是由壮族黄明堂、王和顺等人在孙中山领导下发动和指挥的。

壮族的传统体育  

1、壮族舞狮

舞狮有南狮、北狮之分。壮族舞狮在台上舞时,依次向东南西北方面表演,“抢青”是壮狮和舞狮活动中的礼节和表演动作。

2、壮族赛龙舟

壮族、汉族民间龙舟的龙头龙尾一般装成龙的形状,长短大小各地不同。比赛时以龙头的颜色和划船者的头巾、服色分为黑龙、黄龙、白龙、青龙、红龙等,每舟人数一般有20多人,多达28人,另有锣、鼓手各一人,掌舵一人,在一定距离内,以先到终点者为胜。

以上内容参考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壮族

1、饮食特色: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

2、建筑特色:广西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的壮族村寨,还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住房形式“干栏”,又称“麻栏”。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

3、服饰特色: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

壮族三月三: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假期,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

在广西,壮族人民庆祝“三月三”的传统方式是对唱山歌,以此抒发情感,祈求风调雨顺。每到这时,壮乡广西成了一片歌海。“嘿撩撩啰”则是源于火遍大江南北的电影《刘三姐》中的一段经典山歌对唱的歌词。

1、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2、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早在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就有关于先秦时期壮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记载。壮族民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

3、有盘歌(或称“猜歌”)、哭嫁歌、贺新居歌、生活歌、农事歌、时政歌、历史歌,等等。壮歌的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的形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词。

扩展资料:

婚姻:

1、壮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女娶男嫁,夫从妻居”曾经较为盛行,后来过渡到“从夫居”的父系家庭为主。

2、直到近、现代,壮族农村地区仍普遍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来个同辈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当天婚礼过后即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与同辈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达旦度过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

3、以后逢农忙或节日才到夫家劳动几天。一般要到二、三年后或怀孕后才长住夫家。这种文化现象被认为是壮族婚姻制度从“从妻居”到“从夫居”转变进程的一种过渡形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壮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22265.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