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蜂有哪些特征?

(trichogrammatids)

(彭建文)

膜翅目纹翅小蜂科赤眼蜂属昆虫的总称。因复眼和单眼赤红色而得名。属小型的卵寄生性昆虫,尤喜寄生鳞翅目昆虫的卵,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成虫体粗短,长0.3~1.0毫米,黄褐色,具光泽。触角6节,第六节棒状。前翅宽大,痣脉、缘脉及前缘脉连成“S”形,翅面有毛。胸部小盾片上无刻沟。跗节3节。(见图)形态特征常因地理环境、温度、湿度、寄主不同而有变异,一般低温时色深,高温时色浅。

常见种类

赤眼蜂分布遍及全球。中国已经人工繁殖用于防治森林害虫的有以下几种:①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成虫体长0.4~1.0毫米。雌蜂体黄色,雄蜂腹部褐色。触角毛长。分布中国、苏联、朝鲜、日本。对马尾松毛虫、油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杉梢小卷蛾、松梢小卷蛾等防治有效。②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am Viggiani):成虫体长0.3~0.9毫米。雌蜂体黄或黄褐色,中胸盾片褐色,腹部第三节褐色。雄蜂腹部黑褐色。分布中国四川、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苏、吉林、辽宁;东洋区及大洋洲区。经人工繁殖用于防治杉梢小卷蛾、竹镂舟蛾、竹螟等。③广赤眼蜂(T.evanescens Westwood):又名古北区赤眼蜂。成虫体暗黄色。头腹基部与末端褐色。触角毛甚长,柄节淡黄色。分布欧洲、亚洲。中国东北、华北有分布。寄生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脉翅目、广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24个科的200余种昆虫。经人工繁殖用于防治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柳天蛾、地老虎、杨扇舟蛾、柳毒蛾。该蜂喜在光线较强的幼林地栖息活动。

松毛虫赤眼蜂成虫生活习性

赤眼蜂发生世代,随蜂种和地区间气候不同而异。松毛虫赤眼蜂在中国北部室内常温下,一年可繁殖18代;长江流域一带可繁殖20~23代;广东全年可繁殖30代。拟澳洲赤眼蜂在长江流域室内常温下,一年可繁殖16~20代,愈南繁殖世代愈多。广赤眼蜂在华北地区室内常温下,一年可繁殖16~18代。均以老熟幼虫及蛹在寄主卵内越冬。以幼虫越冬者,在长江流域一般于翌年3月上中旬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上旬羽化为成虫。赤眼蜂生长发育与温度高低及寄主卵种类、大小、内含营养物质多少有关,因而子蜂发育天数有明显差别。发育起点温度9.5±0.5℃。在30℃下,完成一代需时7~8天,在25℃下需时11~12天,在20℃下需时15~16天,在10℃下需时40~50天。初龄幼虫冷藏于3~5℃冰箱中,经60天,子蜂羽化率达85%以上。湿度对成虫活动作用明显,同时亦影响子蜂生长发育。相对湿度70~95%,子蜂能正常发育;湿度低于60%,不利于寄生和羽化;湿度过高时,卵卡容易生长霉菌而引起死亡。成虫有向光性和向上性,在室内繁蜂常喜趋向光线强的一方。成虫在强光下特别活跃,寿命较短;在阴暗条件下活动缓慢或群集不动,寿命显著延长。寿命的长短还与温度、湿度、营养有密切关系。如温度超过30℃,相对湿度低于60%以下,成虫寿命只有1天;日平均温25~28℃,相对湿度80~90%,成虫寿命3~5天:温度10℃,相对湿度80%,成虫寿命15~18天。成虫生活期间,如及时补充营养,寿命显著提高。松毛虫赤眼蜂在自然条件下雌性比很高,为60~90%,通过人工多代繁殖后,性比会有所下降。未经交配的母蜂也能产卵,但育出的子代蜂都是雄蜂。

繁殖和利用

赤眼蜂生活周期短,寄主广泛,繁殖能力强,在封闭的容器内可以交配产卵,在一定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可以终年繁殖。一头雌蜂可繁殖后代80~250头。室内大量繁殖选择的寄主卵,中国比较广泛地应用拃蚕、蓖麻蚕、松毛虫等的卵,其他国家多用麦蛾、地中海粉螟、米蛾等的卵。人工模拟卵在中国已研制成功,利用制卵机喷制成的人工卵育出的松毛虫赤眼蜂,经林间释放,对松毛虫卵具有较好的搜索和寄生能力。繁蜂时,室温控制在25℃,相对湿度保持85%左右。释放松毛虫赤眼蜂治虫,必须与虫情测报紧密配合,根据卵的密度决定放蜂量。在害虫初卵期释放低蜂量,盛卵期释放大蜂量,或采用不同胚胎发育期按比例混放。用于防治松毛虫每公顷放蜂量75~120万头,用于防治杉梢小卷蛾每公顷放蜂75万头,一般防治效果在60%以上。

赤竹属

(朱政德,赵奇僧)

学名:Sasa Makino et Shibata。小型竹类。通常2米以下,地下茎复轴型,秆多成丛生长;节间圆筒形,无沟槽。每节分枝1枚,枝粗与秆相若。秆箨多宿存。叶片通常较大,侧脉多数,小横脉明显。圆锥花序或总状花序,顶生,开展;小穗具柄,有数朵小花;外稃先端锐尖或具小尖头;内稃先端2裂,背部具2脊;鳞被3,具6个分离的雄蕊;雌蕊具3花柱,柱头羽毛状。颖果。(见图)有些植物学家主张从赤竹属中分出华箬竹属(Sasamorpha Nakai),认为后者地下茎单轴型,秆环较平,秆箨长于节间。但多数植物学家认为,两者的地下茎差别不大,花序和小花构造完全一致,至于秆环是否隆起以及秆箨长于或短于节间等特征不宜作为属级特征,所以主张归并。本属约55种,主产日本,亦见于中国、朝鲜和苏联。赤竹属竹种耐寒性强,其中库页赤竹是竹类植物分布最北的一种,产于朝鲜、日本,直至北纬51°的库页岛中部及南部;中国已知有5~6种,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高海拔山区。赤竹属竹种常常成片密集生长,在日本作为水土保持植物。竹秆用于造纸。有些种类作为观赏竹种,广泛栽培于日本及欧美各国公园和植物园中。中国主要种有:长舌赤竹,分布在广东及湖南南部海拔1000米以上山区;华东赤竹,又称华东箬竹,分布在安徽黄山和浙江天目山等地,生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黄山松林或阔叶林下,常成为林下优势植物;广西赤竹,形态近似赤竹,分布在广西北部及江西西南部,喜潮湿,多生于山沟溪边的阔叶林下。

广西赤竹虫害经济阈值

(economical threshold of insect pests)

(吴次彬)

引起经济许可损害的最高种群密度。测定虫害经济阈值和预测虫害达到经济阈值的时间是害虫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害虫种群密度低于经济阈值时,虽对林木有所危害,但不致超过经济许可损失,此时不宜进行防治,否则不仅在经济上得不偿失,而且如果不适当地施用农药,将会杀死大量天敌,从而使害虫由于失去天敌的控制而再度猖獗,或使有的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当害虫种群密度超过虫害经济阈值时,则会引起大于经济许可水平的损失,此时必须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压低害虫种群密度,以收到经济效益大于治虫投资或经济效益和治虫投资相当的效果。虫害经济阈值可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根据害虫的普查结果确定。

重齿小蠹

(王贵成)

学名:Ips duplicatus Sahalberg。又称复小蠹、双歧小蠹。鞘翅目,小蠹科。成虫棕褐色,具光泽,体长3.3~4.2毫米。额略平,具有粗的粒状突起和细长的黄色绒毛,雄虫额部中央有一突起,大而明显。前胸背板前部具有先端向后的鳞状小齿和黄色绒毛;后半部中央隆起线不明显,具有圆的刻点。在凹窝的两侧,每边各具4齿和较长的绒毛。其中,第二齿到第三齿的距离,显著地小于其到第一齿的距离;第二齿和第三齿着生于共同的基部,而靠近第四齿。雄虫第三齿的顶端有些膨大,略呈纽扣状。(见图)分布中国内蒙古、新疆及东北、西南;苏联,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瑞典,挪威。为害红皮云杉、白皮云杉、雪岭云杉、丽江云杉、沙松、西伯利亚落叶松、兴安落叶松。一年1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越冬成虫于翌年5月底6月初出现,并立即侵入树干,在树皮下咬一交配室,就在其内交配。一般每室3雌1雄,最多5雌1雄,最少1雌1雄。雌雄交配后呈纵向咬筑母虫道,2~3天后开始产卵。6月中旬幼虫孵出,6月底7月初开始化蛹,7月上中旬羽化为成虫。新成虫经补充营养后,于8月上中旬咬孔飞出,入土越冬。防治方法见光臀八点小蠹。

重齿小蠹成虫尾部

赤眼蜂,顾名思义是红眼睛的蜂,不论单眼复眼都是红色的,属于膜翅目赤眼蜂属的一种寄生性昆虫。赤眼蜂的成虫体长0.3~1.0毫米,黄色或黄褐色,大多数雌蜂和雄蜂的交配活动是在寄主体内完成的。它靠触角上的嗅觉器观寻找寄主。先用触角点触寄主,徘徊片刻爬到其上,用腹部末端的产卵器向寄主体内探钻,把卵产在其中。

因为赤眼蜂是把卵产在玉米螟的卵体内,这样卵在孵化过程中就会吸收玉米螟卵体内的营养物质,从而导致它不能孵化而死亡。

赤眼蜂属于卵寄生蜂,能寄生在害虫的卵内,比如玉米螟、黏虫、条螟、棉铃虫、斜纹夜蛾等害虫,可降低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减少农户对于农药防治的需求,所以常将赤眼蜂用来进行生物防治。成虫会把卵产在寄主的卵内,被寄生卵在后期时,卵壳的颜色会变深呈黑褐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45669.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