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建筑的定义是什么

民族建筑的定义是:以当地民族特有的环境与文化为基础,创造出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与形态。

民族建筑有很强的历史性、民俗性、地域性,是原始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民族建筑主要受气候环境、风俗文化、历史因素等几个方面的影响,因地制宜,反映其民族、地区、时代的特点与生活理念,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它不仅是民俗生活的场所,也是民俗文化活动的空间和场所。它反映着特定民族的社会观念和审美观念,因注重伦理、调和礼乐而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

各大民族比较知名的建筑有蒙古包,吊脚楼,侗族鼓楼,傣族竹楼,藏族碉房,羌族碉楼,白族瓦房,彝族土掌房等等。

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各地区,居住上呈现着小聚居和大杂居的特点,因之诞生了各自发展又相互影响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构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部分。

一、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

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

二、毡房

毡房,柯尔克孜语称“博仔宇”,哈萨克语之为称“克依仔宇”,它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坚固耐用,住居舒适,并具有防寒、防雨、防地震的特点。

房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千百年来一直为游牧民所喜爱,由于是用白色毡子做成,毡房里又布置得十分讲究,人们称之为白色的宫殿。它是游牧民的重要创造.牧区人民居住的圆顶帐篷,用毡子蒙在木架上做成。

三、康巴民居

康巴民居是康巴人就地取材建筑的账房,使自己的房屋与这片土地相依相衬。夏天用白布或帆布制成的帐房,而牦牛毛织成的则适合冬季挡风御寒。

而在海拔较低的农区,建筑材料很丰富,许多房子使用土墙、石墙与木墙结合式的构造幷精心地描绘墙壁、梁檐和门窗。中国藏区发现了两处新石器时代的藏族先民的古建筑遗址。

一处是于1977年在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卡若村发现的卡若文化遗址。另一处是于1988年在今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发现的中路遗址。

四、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即干栏巢居,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   ,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

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古越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五、千脚落地房

流行于云南怒江、贡山等地。通常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上铺木板或竹篾笆,双斜面屋顶上盖木板或茅草。呈长方形,一般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或堆杂物。

怒族的房屋为干栏式,多依山而建。贡山地区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墙半木房。这种房子比较宽大,一般是垛圆木为墙,屋顶覆盖薄石板。

石板约0.5公尺见方,由屋檐铺起,第一块平铺,第二块压着第一块的上边,第三块压着第二块的上边┄┄一直覆盖到屋脊。福贡和泸水地区的怒族住竹篾房。这种房子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墙和隔墙,用木板或石板覆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千脚落地房

百度百科——干栏式建筑

百度百科——康巴民居

百度百科——毡房

百度百科——蒙古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49767.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