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的历史事件

西安事变是近代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此次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此后十年内战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西安事变的 历史 事件,希望你喜欢!

西安事变的序幕

1936年10月22日,蒋介石由南京飞抵西安,严令进剿红军。张学良当面表示反对,并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蒋拒绝,两人大吵。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为蒋介石祝寿,劝蒋联共抗日,遭蒋拒绝。12月2日,张学良飞抵洛阳见蒋,要求释放抗日救国会“七君子”。向蒋介石面报,谓其部下不稳,势难支撑,再三请求蒋委员长前往训话,蒋同意赴西安,驻华清池。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由洛阳到抵西安,立即调三十万中央军嫡系部队“进剿”红军。12月9日,张学良找到蒋介石,张蒋再次大吵,盛怒下的张学良于当晚 决定 兵谏。当晚张学良与杨虎城商议,决定发动兵变。

西安事变的经过

12月12日晨5时,张杨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蒋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安的陈诚、邵力子、蒋鼎文、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党军政要员,邵元冲等人遇难。西安事变爆发。当天,张杨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救国八项主张的通电,提出: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停止一切内战。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释放全国一切 政治 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一切政治自由。确实遵行孙遗嘱。立即召开救国会议。

南京中央于当晚十一点半,召开中常会及中央政治会议联席会议,会议最后决定剿抚并用,一面以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一面以于右任为陕甘宣抚大使。12日晚间,宋美龄请双方共同好友端纳到寓所,与孔祥熙共商,端纳对于西安一行,认为义不容辞,当晚即随同宋美龄乘夜车前往南京。西安事变使共产 国际 大为震惊,最初的反应是杀死蒋介石。但13日起,对西安事变的性质作了错误的分析,并对这一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和杨虎城进行指责。

1936年12月23日,双方在张学良公馆开始正式谈判,蒋方由宋子文,西安方面由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三人出席。西安方面再次提出六条主张:1、停战,撤兵至潼关外2、改组南京政府,排逐亲日派,加入抗日分子3、释放政治犯,保障民主权利4、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5、召开各党派各界各军救国会议6、与同情抗日国家合作。

12月24日,蒋介石针对西安方面六项主张作了如下口头答复,即:1、下令东路军退出潼关以东,中央军离开西北2、委托孔、宋为行政院正副院长,责孔宋与张商组府名单。蒋决令何应钦出洋,朱绍良及中央人员离开陕甘3、蒋先回京,后释放爱国七领袖4、联红容共,蒋主张为对外,红军苏区仍不变,经过张暗中接济红军,俟抗战起再联合行动,改番号5、蒋意开国民大会6、他主张联俄联英美。

西安事变的尾声

12月25日下午,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张学良亲自陪同。当日抵洛阳。离开西安前,张留下手令,把东北军交给杨虎城指挥。12月26日,蒋介石抵达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被扣留。

看了西安事变的历史事件的人还看

1. 浅谈中国近代史

2. 中国近代史是从哪一年开始

3. 中国近代史有几个阶段

4. 中国近代史的几次战争

5. 中国近代历史名言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逼其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同年12月25日,事变和平解决,张学良亲送蒋介石回南京。一般认为张学良羊落虎口,从此就以“待罪”或“获罪”之身,再也见不到蒋介石了。但是,随着蒋介石和张学良日记的解密,才披露出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之后,二人曾有三次会见。

第一次会见是1936年12月27日,也就是蒋介石回到南京的次日。在蒋介石当天的日记中曾有记载。全文如下:

胞兄介卿正午逝世。余在病中,家人犹不愿使余闻知。呜呼!兄弟三人今只残余一人矣!蒙难之中,使病兄惊悸,致其速亡,但余出险之讯,彼已闻知,当可慰其灵矣!是日腿部痛苦未解,精神亦不甚佳,仅会客数人。问岳军外交情形。晚见汉卿,彼犹强余以实行改组政府而毫无悔祸之心,余乃以善言慰之,实告以军法会审后请求特赦,并予以戴罪图功之意,彼乃昂昂然而去。

文中“腿部痛苦未解”指西安事变发生时,蒋介石从华清池卧室翻墙外逃跌伤腿部。“岳军”即时任外交部长的张群,“汉卿”即张学良。这段文字,生动地记述了二人相见的神态。“强余”句,表达了张学良强烈要求蒋介石兑现在西安时的诺言,改组国民政府,采取抗日行动;而且“毫无悔祸之心”。“昂昂然”句,表达了张学良理直气壮、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蒋介石则以“善言慰之”,并“实告”不久将进行军法会审,判张学良以“劫持领袖罪”,但蒋介石答应“请求特赦”,予以“戴罪图功”的机会。

第二次会见是1937年1月14日。1936年12月31日,蒋介石组织高等军事法庭,以“首谋乱党,胁迫上官”之“罪”,判处张学良有期徒刑10年,褫夺公权5年。当天下午,蒋介石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求特赦张学良的呈文。1937年1月4日,国民政府发布特赦令:“张学良所处10年有期徒刑,本刑特予赦免,仍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此令。”这样,张学良从有期徒刑变成了无期幽禁。1月13日,张学良在戴笠的“护送”下来到浙江奉化溪口镇。蒋介石选择位于深山丛林的中国旅行社雪窦山招待所作为对张学良的软禁之地。由于时届严冬,中旅社房子需要装修,新添壁炉,故先在溪口镇上的文昌阁——“乐亭”暂住。第二天,即1937年1月14日,张学良的日记记载:

晚七点,蒋先生同餐,在座有子文、次辰、贵严、雨农诸位,饭后谈劝余看二书,《宪人模范》、《民族主义》。余报告此来之意:委座对余事感戴之意,并请勿为了我,费了为国家之精神,余可自制自了,任何事委座告余,必尽力之所能。余平生不愿负人,最难过欠人之恩义……

蒋介石于1937年1月3日回溪口养伤,住在蒋母墓庐慈庵,蒋、张就在那里“同餐”。在座有宋子文、徐次辰(名永昌,军委会办公厅主任)、贺贵严(名耀组,军队上将)、雨农(戴笠,字雨农,特务组织头子)。蒋介石饭后劝张学良“看二书”,张学良向蒋介石说了“此来之意”,除不得不表示“任何委座告余,必尽力之所能”外,以“余生平不愿负人,最难过欠人之恩义”,暗示蒋介石也不要“负人”,“欠人之恩义”,以致恩将仇报。

第三次见面是1958年11月23日。1946年11月,张学良被秘密转移到台湾新竹山中幽禁,一住十余年,曾多次请人带信给蒋介石,表示想见蒋一面。1958年10月17日,蒋经国来到张学良寓所。对于与蒋经国的这次见面,张学良在日记中写道:

同蒋经国初次会见。早九点,蒋经国来寓过访,相谈之下,甚为欢畅。我谢他多方的关怀,并道及我很想望一望老先生,以慰多年的想念……约在十点左右,大家同摄数相片而去。

这是张学良又一次提出要面见蒋介石。蒋介石终于答应安排时间召见张学良。张学良在11月23日的日记中详细地记录了与蒋介石见面的经过情形:

下午两点,老刘(看管张学良的情报局特务队长刘乙光——笔者注)通知我,五点总统在大溪召见。三点一刻蒋经国派其座车来接,我同老刘同乘,约四点三刻抵大溪。先在一空军上校家中候等,约十来分钟,总统已到,蒋经国同老刘来会同至总统行辕。我将到客厅,老先生亲自出来,相见之下,不觉得清泪从眼出。敬礼之后,老先生让我进入小书斋。我说:“总统你老了!”总统也说:“你头秃了。”老先生的眼圈也湿润了。相对小为沉默,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我恭问总统:“身体安好,精神饮食如何?”总统答曰“都好”。总统问我“眼病好些否”?余详答眼病近情。又问我“近来读些什么书”?我答:“二三月来因眼疾未能看书。自从到高雄以后,我专看《论语》,我很喜欢梁任公(梁启超——笔者注)的东西,近来看了些梁氏著述。”总统说:“好!好!看《论语》是好的,梁氏文字很好,希望你好好的读些书……”我立起辞行,总统亲自送我到廊外,使我非常不安。总统止步,乃招呼经国先生送至大门之外……侍卫长亲至门外送。乘原车六点半返抵寓所。(共谈话约半小时)

此次会见之后,“管束”依旧。1975年蒋介石在临终前还叮嘱蒋经国:“看住张学良,别放虎归山。”所以,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去世后,张学良送了挽联,上书16个字: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来源|《读者报》 作者|王舜祁)

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国家、民族的危亡关头,置个人的生死于度外,毅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了长期坚持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而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启了全民族抗战的光辉里程。他“拥蒋抗日”主张,奠定事变和平解决的思想基础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主要目的是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他并没有将蒋介石排斥在抗日统一战线之外,而是提出“逼蒋抗日”的。

张学良在多次劝谏、苦谏乃至哭谏不果的情况下,张学良与杨虎城一道断然采取了“兵谏”的方式。事实证明,张学良拥蒋抗日的决心早已有之,这不仅是他发动西安事变的思想基础,也是他坚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思想前提,注定了张学良在对事变的处理上,必然采取和平解决的方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68561.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