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什么意思

淞沪的意思是:泛指吴淞口和上海地区。

元朝初年,今上海地区置华亭府(治今松江区松江镇),不久改称“松江府”。明朝初年,为避免地名与河名混用,于是就把“松江”改称为“淞江”。

而上海县城厢一带(今属黄浦区)因地处吴淞江以南,于是就被称为“淞南”。后来人们就称上海为“淞滨”、“淞南”、“淞沪”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今上海地区的松江(今苏州河)下游近海口一段被称为“沪渎”或“沪海”。

扩展资料:

淞(sōng)水名,发源于中国太湖,东流至上海市与黄浦江合流入海;亦称”吴淞江”、”苏州河”。

“凇”和“淞”的误用频率比较高。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的《简明气象词典》中的“雨凇”和“雾凇”条目,就全部将“凇”误为“淞”。

“淞”仅用于地名,如发源于江苏、流经上海、汇入黄浦江的吴淞江。“凇”的用法很局限,只能与气象专用名词 “雨凇”“雾凇”搭配使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淞

淞沪是指上海,民国十四年(1925年),北洋政府允准上海改为淞沪市。

公元四、五世纪时的晋朝,松江(现名苏州河)和滨海一带的居民多以捕鱼为生,创造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叫“扈”,又因为当时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称上海为“沪”,又称申城。上海发源于吴淞江,吴淞江简称淞,所以用淞沪指代上海。

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9个师团3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73个师70余万人。

淞沪会战,使日军被迫转移战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从所占的上海日本租界向闸北、江湾、吴淞等区域发起进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一直企图把上海作为进攻中国内陆的基地。

驻守上海的国民党19路军奋起抵抗,中共地下组织积极组织上海各界民众支援19路军。淞沪抗战历时1个多月,日军死伤万余人。由于国民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19路军腹背受敌,被迫撤离上海。5月5日,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地区驻军等。

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

“一.二八”事变中日军在向中国军队射击

19路军在闸北与日军巷战

蔡廷锴马上照

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企图侵占上海,作为继续侵略中的基地。1932年1月28日夜间,日本侵略军由租界向闸北一带进攻。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由蔡廷锴、蒋光鼐率领,奋起抵抗,开始了松沪抗战。敌军司令盐泽狂妄叫嚣:“一旦发生战,4小时即可了事。”然而战事第一周,敌人向闸北防地的数次进攻都被击退,还被截获铁甲车3辆。进攻江湾的敌军一个联队(团)也被包围歼灭。盐泽做了败军之将,被免了职。

在激烈的战斗中,蔡廷锴亲赴吴淞要塞督战。路上两发炮弹在距他座车10米处爆炸,还有一发落在两米处,幸未爆炸。他毫无惧色,弃车步行到吴淞守军阵地。蔡廷锴拿出两瓶白兰地酒,对守卫吴淞要塞的将士们说:“此酒是人民慰劳你们抗敌英勇的表示,你们不要辜负人民,应尽责任,死守阵地。”官兵们激动地回答:“人在阵地在,誓与吴淞要塞共存亡!”吴淞炮台已被炸毁,步兵仍坚守阵地,浴血狙击,毙伤敌人1000多。使敌军在吴淞登陆的计划变成泡影,从几面包抄吴淞守军的企图也未得逞。2月20日,敌军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又发起了总攻。敌人先以飞机、大炮向十九路军全线猛烈轰炸、炮击达3小时之久。当敌军靠近我江湾、庙行守军防地时,手榴弹如雨点般在敌人头上开花;勇敢的战士们似出山猛虎,纷纷跃出战壕,与敌寇白刃相接,阵地上血肉横飞,死伤枕藉。

一连几天,日军的进攻均被击退。在激烈的战斗日日夜夜,上海人民纷纷组织义勇军、情报队、救护队、担架队、通讯队、运输队等,配合前线作战。宋庆龄、何香凝等各界名人士,代表上海人民到前线慰问;在他们的支持和组织下,还筹设了几十所伤兵医院。人民赶制了全新棉衣棉裤3万多套,送往前线,给全军将士御寒。人民的热情支援,使十九路军全体将士受到巨大的鼓舞。然而,国民党政府却乞求由帝国主义操纵的“国际联盟”进行“调仃”,并于5月5日同日本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抗战的人民和十九路军被出卖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77628.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