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大闺女是什么意思?

黄花大闺女一般指黄花闺女,解释为未婚女子。

所谓黄花闺女,是指还没婚嫁的女孩子。从另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处女。古时汉族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能保持贞节。

传说

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一天,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廷里嬉戏。过了一会儿,寿阳公主感到有些累了,便躺卧小憩。这时恰好有一阵微风吹来,将腊梅花吹得纷纷落下,其中有几朵碰巧落到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经汗水渍染后,在公主的前额上留下了腊梅花样的淡淡花痕,拂拭不去,使寿阳公主显得更加娇柔妩媚。

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皇后见了,十分喜欢,特意让寿阳公主保留着它,三天后才将其用水洗掉。此后,爱美的寿阳公主便时常摘几片腊梅花,粘贴在自己前额上,以助美观。宫女们见了,个个称奇,并跟着仿效起来。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不久,这种被人们称为“梅花妆”(或简称“梅妆”)的妆饰方式便在宫中流传开来

后来,“梅花妆”又进一步流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或“额花”。由于梅花妆的粉料是黄色的,加之采用这种妆饰的都是没有出阁的女子,慢慢地,“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黄花大闺女

因为“黄花大闺女”指的是年龄大约在16岁至26岁的未出嫁女孩。而“黄花大闺女”的来历是源自古代少女头上贴花黄的惯例习俗。

花黄(即“梅花妆”)的饰粉是黄色的,而采用这种妆饰的又都是未出阁的少女,少女出嫁以后就要改变装饰,另作一番打扮,故古代民间有俗谚云:“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再加上“黄花”在古代又代指菊花,而菊花又具有傲霜耐寒的特性,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人品性的高洁。

后来人就把“花黄”两字颠倒,用在“闺女”一词前面,构成“黄花闺女”一词,一方面表示少女还没有结婚,另一方面也表示少女心灵纯洁、品性贞洁。后来,这一用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久而久之,“黄花大闺女”也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了。

扩展资料

贴花黄之风俗比刘宋时期早,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而北朝的建立是早于刘宋的,北魏一个普通民间女子早已贴花黄,可见这一风俗可能在东晋之前就有了。在当时人们看来,不贴黄花,就缺少了女性的特征。

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因此黄花闺女表示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能保持贞节。

这种习俗直到金、元的游牧民族侵入中原以后,才慢慢消除。妇女们虽不再贴黄花了,但人们仍把没有出嫁的年轻女子称为“黄花闺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花大闺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花闺女

是指还没婚嫁的女孩子。从另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处女。

古时汉族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

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能保持贞节。

黄花闺女的由来:

黄花大闺女也称黄毛丫头、黄花女,年龄大约在16岁至26岁,在中国民间,通常把未出嫁、未有性生活的少女俗称为黄花大闺女。

远古时代的人,都是有纹身的,这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一样,每个族群的都不同。并且,同族内部每个人的纹身也是有细微差别的,表示了每个人的年龄、地位、婚嫁等信息。

古人发现雏鸟的鸟嘴都是亮黄色的,所以在给未成年女孩纹身时,就在女孩脸上嘴角旁纹上亮黄色,表示这是个未成年的雏,将小女孩最基本重要的身份信息表示明白。

因此古代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就是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说明她还是一位名花无主的待嫁女子,那些蠢蠢欲动的公子哥可以放心大胆来提亲。

然后文明时代慢慢发现进化,疼痛的纹身变成了贴花,位置也从易脱落的嘴角改变到平稳的额头,但那抹亮黄色却从未改变,流传至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83237.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