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关系口诀是什么?

倍数口诀,就是乘法的口诀,比如1的二倍,就是一二得二,具体口诀如下:

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注意“倍”和“倍数”的区别:

1、“倍”指的是数量关系,它建立在乘除法概念的基础上。

例如:男生有10人,女生有30人,因为“10×3=30”或者“30÷10=3”,就可以说,女生人数(30)是男生人数(10)的3倍,也可以说,男生人数(10)的3倍等于女生人数(30)。

“倍”其实表示的是两个数的商(这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分数等各种表现形式)。

2、“倍数”指的是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它建立在整除概念的基础上。

例如,30能被6整除,30就是6的倍数。可见,“倍数”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具有特定的指向性),而且对数的形式有特别的要求(必须为整数),同时,30也是6的5倍,因为6×5=30,“6×5”表示6的5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倍”的涵义应宽泛于“倍数”,后者可以视为前者在特定情形下的一种表现。

倍数关系口诀:被除数与积倍数,商与除数皆因数,一个整数能够被另一个整数整除,这个整数就是另一整数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公倍数

定义:两个或多个整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

两个或多个整数的公倍数里最小的那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何谓“顺口溜”,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汉语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我们以为把当代流行的这种语言现象称作“民谣”可能更为贴切一些。所谓“民谣”,即“民间歌谣,多与时事政治有关”。如此称说,有如下理由:

一是它来自民间,又在民间广为流传,实乃“民”之家族成员;

二是现今的这些“顺口溜”主要是反映讽刺社会的诸多不良现象,多与时事有关,在褒贬意义上有鲜明的倾向性,与“民谣”定义相吻合。

所不同之处突出在一“新”字上。由于这类民谣主要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是伴着中国改革开放而兴起,是新时期的“语言产物”,且方式上有其独特性——人们只是口头说讲,而不以音乐的形式唱诵——因此,我们冠以一“新”字,谓之“新民谣”,以示区别传统民谣。

当代中国“新民谣”所以如此“发达”,除了深刻的社会原因之外,其载体——语言——形式的特点也是“功”不可没的。从上述所举的众多例证来看,新民谣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易于上口,悦耳响亮,好念好记,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正因为如此,新民谣传播起来快速、广泛。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新民谣从语音、语法到修辞都表现出一套完善的系统特色。

反映了民族特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91046.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