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上海话中的“捣浆糊”普通话什么意思?

       原字不是“捣”而是“淘“「淘浆糊」——勒上海闲话里向,指格人「水平很马夫」,「是很差劲个」个意向。

        “淘浆糊”蕴涵多种含义,需要配合不同的表情、语气、场合,才能体味其褒贬。它有“和稀泥、装傻、糊弄、瞎混混、沟通关系、调和矛盾”等意思,主要用于比喻和形容那种不认真的态度,形象而传神。

“淘浆糊”不仅是上海人的口头禅,更是上海人求生存求发展的“法宝”。“淘浆糊”表里都要“做到家”:除了要有小聪明,还得有“佯装”的表演本领与“皮厚”的本钱。“淘浆糊”的最高境界是上面不起泡,中间没疙瘩,下面不结底!  

        1935年汪仲贤写《上海俗语图说》时,在第108篇“一塌糊涂”中就提到了那个年代也有“浆糊”在“淘”。至于“淘浆糊”一词的来历,有说是出自人们搓麻将时的“诈和”,形容那些耍滑头蒙混过关的小计谋。但更多的人相信它的来历与“旧上海蹂躏雏妓”有关。据称,过去,宁波裁缝店做土布衣裳需要上浆,浆糊一干就要使用木棒,掺水淘开。是什么关联,将之引申到风月场上去?不敢想象。此词作为“下流文字”在解放后消沉了一时,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变身”流行于上海人口语中,九十年代中更进入书面语,在报刊上亮相。因上海的海纳百川,人际交流增多,新闻媒体的传播,“淘浆糊”一词逐渐走向全国。但外地人士因为不谙上海方言,常将“淘浆糊”误为“捣浆糊”。我也一度把“淘浆糊”一词趣味化地翻译成“paste maker”,这本身就是一次“淘浆糊”!    

       有意思的是,从“淘浆糊”还派生出一些“浆糊”类的新词,如“浆糊”、“浆糊桶”、“浆糊兄”、“浆糊师”等

上海话“捣浆糊”的几种情景:

1. ――干得不错啊

―― 哪里,捣捣浆糊而已(上海话又说:混chance )

(表谦虚:“敷衍应付”)

2. ―― 那人说到法律问题,好像还挺专业

―― 哼,他在瞎捣浆糊而已

(表:“瞎说”)

3. ―― 他周末带了客户到太仓玩儿

―― 是去捣浆糊啦

(表“色情胡混”) 

4. ―― 其实英语不难学

―― 捣浆糊!

(表斥责,严重不同意:“胡说!”)  

我估计现在的人说的捣糨糊不能是再说那种胶水的糨糊了吧..应该是日常交际生意里说的那个捣糨糊吧..

我上网查了下.你可以看下.确实不好解释.反正正常的大体理解就是一个人不实在.靠不住偷工减料之类的有点贬义的词..

“捣糨糊”一词在上世纪末就流行全国,现在已经成为汉语言的一个常用词。它的词义,并没有准确的规定,如果是书面使用,要根据上、下文领会。在口语中使用“捣糨糊”一词,除了要根据前、后语领会,还跟语言情景有着密切关系,比如:生意场谈价钱说对方“捣糨糊”,就是指对方胡乱开价或砍价;看货说供货方“捣糨糊”,就是指责供货方供货不实在或相应服务不配套;朋友间聊天说某朋友“捣糨糊”,意指他很会吹牛、口才很好或比较风趣;在娱乐场所说“捣糨糊”,有时指服务虚假,有时指提供或要求色情服务;评价某一篇论文“捣糨糊”,指作者胡乱作文企图蒙混过关,或指作者抄袭之类;说某人很会“捣糨糊”,有时是赞扬某人很会做事,很有办法;等等,不一而足。

糨糊和浆糊没有区别,糨糊一般指浆糊(粘性糊状物)。

浆糊:

面粉或淀粉加水熬制为糊状即为浆糊(商务印书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使用“糨糊”)。浆糊具有一定的粘稠度,多用于纸张、布料或物品的粘合。现代生产的多为纤维素和胶水制成的化学浆糊。

扩展资料

捣糨糊词义:

“捣糨糊”,也叫做“捣浆糊"(江浙一带又称“淘浆糊”)在上海普通人的口语中流行起来也就是90年代,基本语义就是做人做事瞎糊弄、不正规、不正经、不正派、不实在、愚弄人和事、虚头巴脑,像捣弄制作的浆糊一样稠,却不能像面粉粥、米粉粥那样能让人吃喝,只是用来糊贴纸张在墙上那样资的空样子货(贴之前,要在浆糊桶里面捣一捣,防止凝结、固结)。

生意场谈价钱说对方“捣糨糊”,就是指对方胡乱开价或砍价,看货说供货方“捣糨糊”,就是指责供货方供货不实在或相应服务不配套,朋友间聊天说某朋友“捣糨糊”,意指他很会吹牛、口才很好或比较风趣。在娱乐场所说“捣糨糊”,有时指服务虚假。有时是赞扬某人很会做事,很有办法等等,不一而足。简言之,“捣糨糊”有胡搞、乱来、开玩笑等类似的含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糨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捣糨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94740.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