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华长篇纪实散文有哪些?

《藏北游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0)、《西行阿里》(作家出版社,1992)、《灵魂像风》(作家出版社,1994);以上三部长篇合集为《走过西藏》。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中共党员。1976年毕业于山东临沂师专(现临沂大学)中文系,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扩展资料:

马丽华长篇纪实散文的创作背景:

《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2007修订版)》《藏东红山脉》的采写,时间跨度为二三十年,是对这片世界高地有代表性的几个地区自然和文化风光既广且深的展示。

前三部曾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结集为《走过西藏》,畅销海内外,被评论界称之为“中国当代文坛稀缺之物”,“在文学与人类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作者由此享有作家兼职类学工作者之称,这四部长篇纪实亦被视为中国文学人类学的开山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丽华

纪实散文,纪什么实?———《永隆杯》纪实散文征文感言■伍松乔四川日报副刊 倡导纪实散文,已是“跨世纪”之举。1990年的首届大型纪实散文征文,历时半年,上千作者踊跃参加。评委会主任、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克芹,抱病撰写了《纪实散文大有可写》的总评,成为他一生文字的绝响。十余年间,川报副刊还举办过多次专题性的类似征文、笔会、专辑,为纪实散文摇旗呐喊,日常的文学版面中,纪实散文的刊发数量也名列前茅。为一种文学体裁如此大动干戈,锲而不舍,有必要吗?从媒体责任、读者需求以及文学传承、开拓的不同方面作探寻,答案是重迭的:很有必要。纪实是与虚构相对应,与抒情、议论相区别的。在散文病泛滥,虚假、矫情、空话套话成风的背景下,我们甚至可以说:纪实就是力量。选择纪实,就是选择与时代生活紧密贴近,选择对天下苍生的忠诚关注,选择对社会变迁的当下纪录。这样的作品,这样的副刊,才不至沦为“小我”的自娱自乐,痴人的文字游戏,或是固步自封的新旧八股。进入选题、选材的操作性阶段,纪实散文的成功与否,与作者的视野、观念、见识乃至勇气息息相关。同是走三峡,谁都可以写一些“千里江陵一日还”之类描述,发一些山呀水呀云呀石呀的感慨,但如果有一双贾樟柯的眼睛,你就不会不关注蓄水线下的百万移民;如果有一颗陆川的赤子之心,你就会发现,进入21世纪的母亲河,岂止是没有了“两岸猿声”,早已是一江污水向东流!此次征文,众多作品写到了交通的巨变、城乡的与时俱进,这是对现实生活的及时反映与记录。但总体而言,严重困扰政府与群众的大量热点题材,比如污染、“三农”、民工、腐败以及就医入学之难、楼市、股市沉浮等等,这些天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大“实”、芸芸众生的辛酸苦辣则几乎无人问津、无文涉及。这种“集体失语”是让人惊讶而遗憾的。它让人想到了“功夫在诗外”的那句名言。定语对于主语,非同小可,纪实,纪实,纪什么实?这实在是一个大问题。以上所言,是纪实散文力量的基础,关乎其“活力”所在。另一种力量,则关乎其影响力、感染力,可以叫做“魅力”。并非一纪实就是好散文,除了纪什么实,还得看怎么写。文同此理,这和其它体裁别无二致。“纪实”的界定,使纪实散文“天然”地具有某种质朴无华的特征。但如果将它僵化为唯一的模式,则适得其反。进入文化消费时代,“好看”、“好读”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需要从选材、结构、语言直至题目、细节、手法等多方面认真讲究。中国的“大散文”不是今天才发明的(以纪实为基础的《史记》便是公认的千古名作),自源头便是“大可随便”的。形式、表现上的不拘一格(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多样化”),才能赋予它丰富多彩的魅力。散文队伍自身的封闭、浮躁与眼下散文的式微互为因果。倡言纪实之风,让更多业余作者、基层作者的“原生态”清新之作不断涌现,无疑是一种有益的矫治和有为的操演。这,便是川报副刊同仁的热忱所在吧。

.朱自清代表作《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你可以在写作前将《背影》多揣摩一下,学习其中的精华。纪实,就是选择与时代生活紧密贴近,选择对天下苍生的忠诚关注,选择对社会变迁的当下纪录散文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望采纳,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10238.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