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主义是什么意思?

相对主义(relativism),是一种认为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因立场不同、条件差异而相互对立的哲学学说。该学说主要应用在涉及道德准则的场合,因为在相对的思维模式下,价值观和伦理学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相对主义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取决于争议的程度。相对主义的实质是:一个概念有确定的形象概念【即可以用数字表示】,但没有确定的抽象概念【即不能用确定的数字表示】那么此概念就是相对概念。像这样的概念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能根据抽象概念的大小来相对的判断对与错。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主义主张成立的隐含前提建立在它绝对适用于所有事物上,既否定普遍有效真理的存在却又主张自己是普遍有效的真理。

相对主义,一种认为观点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因立场不同、条件差异而相互对立的哲学学说。

相对主义主张成立的隐含前提建立在它绝对适用于所有事物上,既否定普遍有效真理的存在却又主张自己是普遍有效的真理。这显然是矛盾的,因为这种说法若是事实的话,则它本身就是“普遍有效的真理”了。

但是部分相对主义者认为上面这一反驳实在太牵强。有些反驳者,拿“违反矛盾律”来反驳“相对主义”其实根本是一个无力的反驳。因为在相对主义者看来,“矛盾律”本身也是相对的。(既然所有东西都是相对的,那“矛盾律”当然也是相对的。既然如此,何来“违反矛盾律”一说?)而以上的反驳者隐含了“矛盾律是绝对的”这一假设,所以这属于一种强词夺理的循环论证。这会使人类共同探索真理的探讨走向了自相矛盾循环论证的诡辩方向。比如,相对主义声称不存在绝对真理,我们不知它的声称本身是不是绝对真理,该不该相信。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相对主义在逻辑上就是错误的。

那我们该如何避免自己陷入相对主义呢?

个人应该去寻找事物的本质,至少自己对于事物要有自己坚定的看法,不要总是听取他人的意见,因为如果你总是听取他人的看法,你将失去自己判断的能力,别人说一句你觉得好有道理,改天换一个人说一句你又觉得好有道理,你不曾想过这些话语是否真的正确,它们是否矛盾。渐渐的你不在相信什么真理,因为你看什么都觉得对或者错,你将失去自我判断是非的能力,你会否定事物的矛盾,你不再承认世界存在真理,从而陷入相对主义。

我们要承认相对真理,因为相对真理是存在的。真理是经过感想到理性到实践再到感性到理性到实践反复循环,不断发展的。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可以认识它。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庸俗的相对主义。

相对主义(relativism),是一种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哲学学说.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抹煞其确定的规定性,取消事物之间的界限,从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方面,相对主义夸大人们的认识的相对性,把相对和绝对完全割裂开来,否认相对中有绝对,否认客观的是非标准.相对主义是诡辩论的认识基础,它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对的、主观的、任意的,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

相对主义是一个哲学课题,强调真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真理以其他条件(例如认知体系、社会文化特性、阶级、时地等)为尺度而不以对象为真理尺度.传统哲学所说的“真理”,来自认识主体的认识行为与其对象相符合,但相对主义则认为真理只取决于认识主体.形上学的相对主义否认任何绝对存有,而一般的相对主义通常对始元(参 289)的问题避而不谈,只探讨人和实在界的关系.认识论的相对主义否认存有的有效知识之可能性,而伦理学的相对主义则一味否定道德上的普遍义务规范的存在.

 (1)知识与道德方面变动不定的条件应用在个别事物就成为一切事物的尺度,应用在社会特性与文明特性上,如在情况伦理(situation ethics)、阶级、种族道德等亦成为其尺度.这些条件也许是心理学上的、也许是社会学或历史学上的.这些条件若随认识主体对目标的知识转变而改变,则此时的“真理”指一切有用的事物,如实用主义所主张;或指凡有助于生命适应环境的事物,如进化主义所强调的.

(2)除了上述这些不同的条件之外,早有一种较广义的相对主义,认为人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获取普遍有效的知识,此有限的范围有下面的一些可能性:1)只局限于表面的层次(现象主义、康德的批判哲学);2)感觉与事件(感觉主义);3)经验到的可检证事物;3)只局限于个别事物本身,如唯名论所主张;4)或不提可知的层次,祇一味相对地探讨有关实在界的一些经验.(3)相对主义坚持真理是相对的,例如某事物对主体甲是真理,对主体乙就不是真理了,这显然相反了矛盾律.再者,固然所有知识和行为都受到主体的各种条件的限制,但一味强调这些条件才是真理标准,那是对于思想与存有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本质、附质、类比等混淆不清所致.此外,相对主义否定真理的普遍有效性,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若是事实的话,则它本身就是“普遍有效的真理”了

“相对主义”是一顶令人不安的哲学帽子.即使像罗蒂(Richard Rorty )这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者也不愿背负“相对主义”的恶名,而将自己的观点称为“种族中心主义”.问题在于,换个名称不等于摆脱了相对主义.我认为,真正克服相对主义的关键是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建立起客观性.我们应该首先澄清“客观性”的涵义.我们必须承认,在人文社会科学中没有脱离人的纯粹客观的经验和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也无法将事实的因素与价值的因素截然分开,因此,我们所说的“客观性”就不是指那种超越的自在真理和自在之物.归根结底,哲学关心的基本问题是“基础”或“始源”问题,它追问知识得以形成的决定性原因.既然人文社会科学中存在着对“本文”的众多不同解释,而且这些不同解释源自于人的不同主观性和价值观念,那么要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建立起客观性,就必须回答人的主观性和价值观念为什么东西所决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19139.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