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分类包括哪三种

微生物的分类,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三种,

一、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强的原核生物。分布在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杆形,螺旋形。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核质。荚膜、鞭毛、菌毛、芽胞。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 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落。菌落是菌种鉴定重要的依据。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度都不同。

二、病毒: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蛋白质衣壳以及核酸(核酸为DNA或RNA)。一般直径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直径为200nm的牛痘病毒,最小的病毒直径为28nm的脊髓灰质炎病毒。病毒的生命活动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为寄生性。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并利用宿主细胞内的环境及原料快速复制增值。在非寄生状态时呈结晶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以噬菌体为例: 吸附DNA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释放)。

三、真菌:一种具真核的、产孢的、无叶绿体的真核生物。真菌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没有叶绿素,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异养生物;一般都能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孢子,延续种群;其典型的营养体为丝状分支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或两者兼有。包含霉菌、酵母、蕈菌以及其他人类所熟知的菌菇类。真菌独立于动物、植物和其他真核生物,自成一界。真菌的细胞有含甲壳素, 能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的方式产生孢子。

 

微生物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原核微生物

1、细菌(Bacteria)

2、古菌(Archaea)

二、真核微生物

1、真菌(Fungi)

2、原生动物(protozoan)

3、藻类(algae)

三、无细胞生物

1、病毒(virus)

2、类病毒(virusoid)

3、拟病毒(viroid)

4、朊毒体(亦称朊病毒、蛋白质质感染性颗粒,prion)

扩展资料:

微生物的主要特性

1、体积小,面积大。一个体积恒定的物体,被切割的越小,数量越多,其相对表面积越大(有时也称作比表面积)。微生物体积通常很小,如一个典型的球菌,其体积约1mm³,可是其相对表面积却很大。正因为有了较高的相对表面积做基础,微生物才有了一些独特的特征,比如能够快速代谢。

2、吸收多,转化快。微生物通常具有极其高效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据研究,乳糖菌在1个小时之内能够分解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产朊假丝酵母菌的蛋白合成能力是大豆蛋白合成能力的100倍。

3、生长旺,繁殖快。相比于大型动物,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繁殖速度,微生物理论上能做到指数级增长。大肠杆菌能够在12.5-20分钟内繁殖1次。

4、适应强,易变异。由于其相对表面积大的特点,微生物具有非常灵活的适应性或代谢调节机制。微生物对各种环境条件,尤其是在如同高温、强酸、高盐、高辐射、低温等这样十分恶劣的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5、分布广,种类多。由于微生物体积小、重量轻、数量多等原因,地球上除了火山中心区域等少数地方外,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微生物种类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物种多样性;生理代谢类型多样性;代谢产物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

 微生物危害等级分类,有很多登记分类标准。

一、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24号)规定,按照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2004-10-01实施),按照生物因子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将其分为4级:

第一、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

第二、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第三、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 

第四、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或动物与人,或人与动物,或动物与 动物之间传播的病原体。

三、农业部《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对微生物危害分级,通常分为以下4级:

生物危害1级:对个体和群体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对健康成年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级:对个体危害程度为中度,对群体危害较低,主要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传播。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但对实验人员、动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害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危害3级:对个体危害程度高,对群体危害程度较高。能通过气溶胶传播的,引起严重或致死性疫病,导致严重经济损失的动物致病微生物,或外来的动物致病微生物。对人引发的疾病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危害4级:对个体和群体的危害程度高,通常引起严重疫病的、暂无有效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动物致病微生物。通过气溶胶传播的,有高度传染性、致死性的动物致病微生物;或未知的危险的动物致病微生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26977.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