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喜剧的内核就是悲剧?

欢乐只是喜剧的表现形式,而悲伤才是它真正的内核,真正的感染力所在。为了逗趣观众,为了打动观众,要把小人物的悲伤无奈用欢乐的方式来表达,看懂了的人,就会笑着笑着就哭了。

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1895年6月10日,法国路易斯·卢米埃尔出品了世界上第一部喜剧片《水浇园丁》,从此开辟了喜剧片的先河。

产生历史

喜剧作为一种戏剧体裁,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它的希腊文Komoidia(意为狂欢舞剧),是由Komos(意为狂欢队伍之歌)与aeidein(意为唱歌)合成。它起源于农民收获葡萄时节祭祀酒神时的狂欢游行,游行者化装为鸟兽,载歌载舞,称之为Komos。

希腊本部的梅加腊人于公元前7世纪初把它演变为一种滑稽戏,成为喜剧的前身。此后,它作为一种戏剧体裁逐步发展成熟,并诞生了伟大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阿里斯托芬一生共写过44个喜剧剧本,但完整流传下来的只有11部。

比较著名的包括《巴比伦人》、《云》、《鸟》、《骑士》、《阿卡奈人》等。其中《鸟》是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古希腊现存的结构最完整的寓言喜剧,是乌托邦喜剧的滥觞。阿里斯托芬是整个欧洲的喜剧之父,正是他奠定了西方文学中喜剧以滑稽形式表现严肃主题的传统。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电视里总会播出许许多多的电视剧,但不管新剧老剧,我们总是更加青睐喜剧。不管是《爱情公寓》,《乡村爱情》这样的电视剧,还是周星驰的一系列无厘头电影都受到观众朋友们的喜爱,这些喜剧每年都在电视机上一遍遍播放,并且总能获得不错的收视率。除了电视剧或者电影,我们还喜欢看小品,二人转,每年的春晚其他的节目你可能没有兴趣,但是小品你肯定不会错过,不管是以前的陈佩斯,朱时茂,赵本山,宋丹丹等等老戏骨,还是现在的沈腾,宋小宝。我们往往都能被他们的表演打动而捧腹大笑。

    我们都爱喜剧,但什么是喜剧呢?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起人们对丑的、滑稽的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可分为讽刺戏剧、即兴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内容可为带有讽刺及政治机智或才智的社会批判,或为纯粹的闹剧、喜剧、或滑稽剧。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1895年6月10日,法国路易斯卢米埃尔出品了世界上第一部喜剧片《水浇园丁》,从此开辟了喜剧片的先河。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喜剧呢?为什么作为戏剧主要体裁之一的悲剧却得不到人们的青睐呢?事实上,悲剧就是指主体遭遇到苦难、毁灭时所表现出来的求生欲望、旺盛的生命力的最后迸发以及自我保护能力的最大发挥,也就是说所显示出的超常的抗争意识和坚毅的行动意志。悲剧理论认为悲剧性就是指人对死亡、苦难和外界压力的抗争本性;悲剧主体具有强烈的自我保存和维护独立人格的欲望,往往因为对现状的不满而显示出强烈的不可遏制的超越动机,并能按自己的意志去付诸行动,即使命运使他陷入苦难或毁灭境况之中,他也敢于拼死抗争,表现出九死不悔的悲剧精神。当你看完《窦娥冤》,你一定会愤恨当时社会的黑暗,感叹人民的不幸,尤其是妇女的不幸吧,窦娥是不幸的,幼时丧母,七岁又被卖为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去世。但她是善良的,她只想一心一意服侍婆婆,过安安稳稳的日子。即使受到流氓张驴儿的胁迫时她也坚守着妇德,不畏强权,明辨是非。即使是在行刑的途中,她怕婆婆伤心,请求侩子手从后街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柔弱、需要人保护的女子,竟然被当时的官府任意枉杀。这么一个悲戚的故事是否会让你潸然泪下?当你听完这个故事,边用纸巾拭去眼角珠串,边哽咽着说太悲了不想再感受这样的悲凄了。这或许就是人们讨厌悲剧喜欢喜剧的原因之一吧,毕竟生活已经这么苦了,谁还会去看一个个悲剧呢?

    但喜剧仅仅就是喜剧吗?其实不然,喜剧的内核也是悲剧。

卓别林说过:喜剧其实源自于悲剧

陈佩斯说:喜剧都有一个悲情内核。

周星驰说:我明明演的都是悲剧,不知道为什么你们都认为是喜剧呢

     星爷的电影我们从小就看,许许多多的经典情节让我们捧腹大笑,但当我们仔细想想星爷电影里的小人物们,发现让我们发笑的语言动作背后其实并不简单,像《大话西游》,乍一看我们觉得这是个喜剧,可是最终的结局至尊宝和紫霞仙子没有在一起,是悲剧。像《长江七号》,乍一看又是喜剧,被小徐娇饰演的角色萌化,可注意周星驰的角色,他是一位父亲,一位穷苦的父亲,穷苦的农民工,每天以生死作斗争。但他再怎么穷苦是不会亏待自己的孩子的,舍不得孩子受苦,那份父亲的心,是这部剧的催泪点,父子情,是个悲剧,不仅仅是出现了个小外星人那么简单。它是社会一类人的缩影,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曾经看到过这么一篇文章说"你在看大话西游的时候,如果笑得腹背抽筋,龇牙咧嘴,那么你很有幽默感。如果你看完了大话西游,你还笑得满地打滚,那么你其实什么都没看懂如果你忽然发现脸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有泪水,你总算看懂了大话的第一层了。如果你看完大话,笑也笑过了,泪也流过了,忽然怔在那里,忽然觉得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那么你看懂第二层了。如果你看完了大话,默默的坐在那里,你感到无处可去,你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悲哀和无奈,你看懂第三层了。"

     查理·卓别林的喜剧电影,从各个方面来看都是有极高的成就,为世界电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奠定了喜剧电影的基础,同时也成为了喜剧演员的模仿的对象,把哑剧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把大家认为庸俗的搞笑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他为人们带来了欢乐。他是世界上公认的喜剧大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穿着狭窄西服、特大的鞋子和皮鞋、戴着一顶礼帽、手持一根拐杖、留着一撇胡子走着企鹅步的流浪汉形象。这一形象来源于他童年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了卓别林喜剧片的标志。我们都因为他滑稽的动作而发笑,却不明白,这令人发笑的背后是一个个令人心酸的小人物真实写照 。

在电影《摩登时代》中,卓别林扮演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工厂工人的形象。影片一开场便是一个对比,把工人马不停蹄的工作状态与资本家在办公室悠闲地看看报纸进行对比。资本家嫌工人工作的慢还要加快工人的速度,资本家的剥削让工人都喘不过气来。卓别林在加速工作后身体反应不过来,停止工作了身体还继续不停地重复着工作时的动作,它就像一个机器一样不能立刻的停下来。完全显示出在资本主义下人被异化、被机械化的不正常的生活 。

在《城市之光》中,卓别林扮演了一个流浪汉的形象,尽管自己没有任何钱财,但他不吝啬的帮助素不相识的卖花的姑娘。表达出小人物内心的善良、质朴。之后他又做了一系列的事情来帮助卖花的姑娘恢复光明,即使是参加可能送命的拳赛;在夜总会当打手他也要赚够足够的钱,他为了自己心爱的姑娘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表达底层人物虽然生活过得很艰难,但是他的内心世界却非常的无私愿意为爱奉献。

在《大独裁者》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理发师查理,另一个是独裁者。两个人身份差距有天壤之别,他们的思想观念以及性格同样如此。在独裁者的眼里自己就是神,是救世主,绝不允许有任何人能够凌驾于他之上,他的民族是最高贵的。就如在影片中他与另一个国家争论时的夸张动作,把他的高傲的性格表露无疑,另一个身份理发师却一直希望着和平、民主、自由的到来。

卓别林所塑造的每一个形象都深入人心,无论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一直被压迫、排挤,却始终没有丢失自己最本真的真善美的人。还是独裁者,卓别林都能够用夸张的动作来体现他的性格,也正是这样塑造人物的方法才能够在笑中体会到辛酸。

  结语:当我们隔着屏幕肆无忌惮嘲笑着那些滑稽的小丑时,不妨拉近我们与角色时间的距离,当我们变成了那个被资本家剥削的小丑时,你还能笑出声吗?我们不妨思考思考,这些‘小丑’令人发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喜剧真的需要有一个悲剧的内核么,如果喜剧的内核就是喜剧的话,那不是更好么。陈佩斯觉得 “每一个引得观众发笑的人物,其实都有一个悲情的内核”,所以他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可是这句话太依赖他自己的表演经历了,他的作品中塑造人物的方式通常是表现出小人物悲的一面,而之于观众来说,喜感来自巨大的悲喜落差。而这仅能说明是一种得当的喜剧表现方法,并不能以偏概全的突出其全面性。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的说法,从作品上来说有其局限性,并不是所有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大部分的喜剧作品的架构是以故事为内核,接上喜剧的外衣,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看到的喜剧作品大多还是如此。如果故事本身就不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悲情故事,那本身就已经打破这种说法了。

以我最喜爱的两个喜剧作品:赵本山的《不差钱》和贾玲的《你好,李焕英》为例。两个作品都是以一条故事主线穿插多种笑料构成了丰满的作品主体。不同的是,贾的作品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这决定了故事的内核必定不会是喜剧;而赵的作品表达的是走后门的过程,故事及表现手法上都不满足于悲剧的定义,悲从何来。

悲剧体现在作品性,而喜剧体现在观赏性,二者不具有直接联系。和陈佩斯的说法最接近的作品当属周星驰的《喜剧之王》。其实周的作品很多都如此,不然观众也不会说“以前看了想笑,现在看了想哭”了。周很清楚故事想表达小人物的命运,他把握住故事的整体走向,不过在表现人物时极尽其才,插科打诨,以丰满人物。他的这种处理方式放大了作品的观赏性,也正因为如此才稍微掩盖了作品性的光芒,掩盖了作品本身想表现出的小人物挣脱命运的煎熬与声嘶力竭的呐喊。在小人物的现实困境里,无论加入多少笑点,只能显得更挣扎和无奈。如果把电影中的喜剧手段都去掉,以正剧的形式呈现,那便是一出实实在在的悲剧了。有意思的是,我们称之为“周氏喜剧”,然而周本身却从不愿承认自己的作品是喜剧。

过分强调悲情色彩是很多作品的通病。我们经常听到演员们强调表演要能够打动观众,很多人看完某个作品之后表示 “很感动,是个好作品”,真是这样么,非得让人感动么。作品能够引起观众共鸣是好事,可是人的情感有很多种,开心、痛苦、恐惧、感动等等。无论能够引起哪一种情感共鸣,看喜剧能够开心,看恐怖片能够害怕,都是巨大的成功,可大多数人还是沉浸在感动的情绪里无法自拔,过度追求悲情色彩,导致作品不伦不类。

其实一部喜剧能让人看了开心不就达到目的了么,就像一部恐怖片能够让人害怕不就是其效果么。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类型片存在的意义在哪里。难道喜剧最终都需要让人感动悲伤,喜剧非得让人哭才算是合格的喜剧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38804.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