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才子卓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卓敬是明代前期一位有名的才子,备受朱元璋和朱棣赏识,最后却为建文帝奉上削藩之策,获得了怎样的结果呢?下边小编为各位提供详尽的短文介绍。

今日想说的这个人,便是明朝初期有名才子卓敬,他较少时聪慧绝美,才华横溢,古诗词宏丽,文章内容奇拔不露锋芒,能一目十行,过目难忘。明洪武二十一年,卓敬考中举人,被任职为户科给事中。朱元璋刚创建明代,在很多管理制度上,在所难免粗心大意。那时候卓敬见潘王们的礼仪知识,基本上与皇太子相同,因此他向朱元璋谏言:“皇上于诸王不迟辨级别,而使它们的服装与皇太子非常,嫡庶相乱,长幼尊卑混乱。皇太子之后缘何号令天下啊?”

朱元璋听后,觉得卓敬所言极是,赶忙称是自身考虑不周全。自此以后,朱元璋对卓敬更加赏识,卓敬也赤胆忠心。不但是朱元璋,就连朱棣都对卓敬十分钦佩,他以前说过:“我国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所以说,直到朱棣坐上帝位以后,一定是会再次器重卓敬的。殊不知在此之前,明代还经历了建文一朝,也就是在这里一朝,卓敬的运势发生了转变 。

建文帝继位后,对卓敬也很尊重,终究他备受朱元璋赏识。当获知建文帝有心削藩后,卓敬立刻就奉上了自个的削藩之策。他向建文帝奏疏:“燕王智虑绝美,远见卓识,酷类高帝。北平形圣地,士马精强,金,年间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发生变化,亦易操纵。”就是,卓敬觉得应当将朱棣迁至南昌,万一有不幸,也易于操纵。第二天,卓敬看到建文帝时,又谈及这事,期待建文帝可以多方面高度重视。可建文帝表层同意考虑到,却就是这样没了下面。

实际上依照当初的形势,卓敬的提议有他的有效之处,终究建文帝要想削藩,最后的目的便是燕王朱棣。将他迁往南昌去,总比任凭其在北平壮大好些。如同朱棣登基后,就将宁王改封到南昌一样。可建文帝这个人,一切想得太简易,他觉得以朱棣一个潘王的阵营,是不能和中间抵抗的。乃至他觉得,无论如何削藩,这种潘王都害怕谋反。他既忽视了朱棣的工作能力和欲望,也低估了自已和生活中的谋士,即黄子澄,齐泰等。

因而,卓敬的提议,就被建文帝那样给放弃了。结果之后朱棣就发起了靖难之役,打进了南京城,建文帝没法,只有在宫里放了一把火。以后朱棣如愿以偿坐上帝位,卓敬曾向建文帝出谋划策,因此就被朱棣抓了起来。朱棣抓了卓敬,并没有要想杀他,只是期待卓敬可以尽忠于他。但是卓敬被抓时,口中一直说着:“惜文帝无需敬言耳!”朱棣听后十分发火,可或是狠不下心杀了卓敬,因此又派人用管仲,魏征的剧情去劝导卓敬,遗憾后面一种自始至终无动于衷。

值得一提的是,卓敬还回复,现如今文帝帝位被夺取,他恨不能马上去世,好去地底再次侍候先皇。在这样的情形下,朱棣或是不忍心杀卓敬。备受朱棣器重的姚广孝,因为和卓敬有芥蒂,因此他谏言:“敬言诚见用,上宁有今日。”

就是如果当初,卓敬的提议被建文帝所采取,现如今朱棣就当不上皇上了。朱棣一听,他们恰好说到他心窝子上,这一下他从此无法容忍卓敬,最后一声令下将其处决,灭三族。

宣德年间,翰林院编撰刘球为卓敬作传,私谥为“忠贞”。万历年间,御史为卓敬修墓建祠,获得朝廷采纳。

维护了亲情。

因为建文帝立即将燕王迁封到南昌,既维护了亲情,又削弱了他的力量。建文帝认为很好,却没有去实行。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大臣坚决主张削藩,但在具体削藩策略上有所不同。黄子澄认为燕王实力强大,应该先削弱。

卓敬,字惟恭,瑞安(今属浙江)人,明朝著名才子及忠臣。聪明过人,读书一目十行。个性耿直,得明太祖器重,升任户部侍郎。靖难之变后被杀。

朱棣之所以能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姚广孝堪称头功!这位出家人,是全力以赴推着朱棣造反。比如,朱元璋还活着的时候,姚广孝一见朱棣就来了一句:“送你一顶白帽子!”

意思就是说,我能助你朱棣当皇上。这一句话可吓坏了朱棣,而姚广孝却没事人一样。朱元璋对开国功勋们都敢“团灭”,可姚广孝却非但不怕朱元璋这杀戮,反而挑唆着朱棣去谋反。

且,在靖难之役最危急的时刻,姚广孝再次一语定乾坤:还在这里纠缠个啥?出奇兵,长途奇袭京城,大事必定!一句话,再次吓坏了朱棣。最终朱棣再次听取了姚广孝的建议,奇袭南京,果真一战定乾坤,朱棣称帝。

哪料在攻占南京后,连朱元璋都不怕的姚广孝,却奇怪的惧怕了一人,此人名叫:卓敬!当时朱棣已经杀掉了方孝孺,想留下卓敬。姚广孝听闻后便说道:“当年,若是建文帝听了他的计谋,如今老大你还能站在这里,定别人生死吗?”

潜台词就是:我本来劝你留下方孝孺,因为他就一书生本色。结果你不听,还灭了人家十族。现在可好,却要留下真正可怕的对手,你在想啥呢老大?

朱棣自然听懂了,连忙杀了卓敬,灭其三族!如今疑问自然出来了,这位卓敬到底是谁?有何本事,以至于都让姚广孝感到惧怕?

从如今的史料中看,卓敬自幼就是位神童,读书过目不忘。七岁时他遇到了一位相士,大惊道:“这孩子,奇才一枚,唯一可惜的就是气不华色。”

笔者不懂相士的这些专业术语,只能领略个大概,从“气不华色”中引申,应该是说卓敬不能享受大富大贵吧。

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就是,卓敬十五岁时,他在山中读书,回家途中风雨交加给迷路了。卓敬走得很辛苦,一眼瞥见来了头牛,于是卓敬就骑上去了,最终回到了家。可当那牛离开时,卓敬却大吃一惊,哪里是头牛,竟然是一头猛虎!

这段记载有些玄幻,只能说明,一则卓敬读书太刻苦,所以眼神不好。二则就是暗示卓敬的前途堪忧——所谓,本有降龙伏虎技,却偏偏被当成一头牛。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在建文帝时期,卓敬官任户部侍郎,听闻建文帝要削藩后,便写了一个奏折,陈述自己的意见,矛头直指燕王朱棣。

卓敬认为,所有藩王中,唯朱棣最雄才大略,又扼守猛士遍布的燕京之地,这实在不是好事。所以想削藩成功,就应从朱棣下手,调朱棣到南昌来。万一情况有变,立刻就把他拿下。

可惜建文帝此刻,已经被黄子澄他们,忽悠得有些膨胀自大了。没有采纳这个计谋,反而开始从弱小的藩王下手,还说,这是怕打草惊蛇,让朱棣有了准备。天知道,这是哪门子理由!

结果,引来的朱棣的靖难之役,一举破了南京。朱棣杀了方孝孺后就指责卓敬:“你为啥离间我们叔侄?”卓敬坦然说:“只可惜,皇帝不听我计谋。”朱棣很赏识卓敬,只把他押入大牢里,然后让人去劝降。如此才引来了姚广孝,一句话逼着朱棣杀之。

对此,《明史》的解释是:姚广孝跟卓敬早有矛盾!但从姚广孝要求朱棣保留方孝孺来判断,他跟卓敬的所谓矛盾,其实不是理由,除非这矛盾,是如下这种情况!

卓敬,早看透了这位出家为僧的黑衣宰相姚广孝,绝非善类,两人已是势同水火。且姚广孝也深知卓敬的才能,远在自己之上,一旦他成为朱棣的左膀右臂,那姚广孝就没有好果子吃了。因此姚广孝这才最有可能出手,逼着朱棣杀之!

结论:无论怎样,从卓敬的这段史料中,可以很清楚地分析出,建文帝之所以能把一手好牌,打得这么烂,是怪不得旁人的。同时,更不能完全指责朱棣。对靖难之役的发生,建文帝自己也是要负不小责任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50503.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