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色散?

色散广义的说是指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几列波在媒质中传播,它们的频率不同,传播速度亦不同,这种现象叫色散;

而在物理学中,把凡是与波速、波长有关的现象,叫作色散。中国古代对光的色散现象的认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色散现象——虹的认识。色散可以利用棱镜或光栅等作为“色散系统”的仪器来实现,当复色光进入棱镜后,由于它对各种频率的光具有不同折射率,各种色光的传播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偏折,因而在离开棱镜时就各自分散,形成光谱。

扩展资料:

在光学发展的早期,对颜色的解释显得特别困难.在牛顿以前,欧洲人对颜色的认识流行着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颜色不是物体客观的性质,而是人们主观的感觉,一切颜色的形成都是光明与黑暗、白与黑按比例混合的结果。1663年波义耳也曾研究了物体的颜色问题,他认为物体的颜色并不是属于物体的带实质性的性质,而是由于光线在被照射的物体表面上发生变异所引起的。能完全反射光线的物体呈白色,完全吸收光线的物体呈黑色。

另外还有不少科学家,如笛卡儿、胡克等也都讨论过白光分散或聚集成颜色的问题,但他们都主张红色是大大地浓缩了的光,紫光是大大地稀释了的光这样一个复杂紊乱的理论。所以在牛顿以前,由棱镜产生的折射被假定是实际上产生了色散,而不是仅仅把已经存在的色分离开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色散

光的色散(dispersion of light)指的是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色光组成的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频率组成的光),称为复色光。不能再分解的光(只有一种频率),称为单色光。

一般让白光(复色光)通过三棱镜就能产生光的色散。对同一种介质,光的频率越高,介质对这种光的折射率就越大。在可见光中,紫光的频率最高,红光频率最小。

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棱镜对紫光的折射率最大,光通过棱镜后,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红光偏折程度最小。这样,三棱镜将不同频率的光分开,就产生了光的色散。

原理

色散的原理是光的折射。在自然界中,太阳光是白光。当太阳光的白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假如用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些光带的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59246.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