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科举考试,都是要考什么?

假如你穿越回古代,想不想去考一次科举考试呢?科举制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选拔制度。古代对于人才的选拔不是一下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周代是世卿世禄。再到汉朝的察举制与征辟制。到了魏文帝时期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后面科举制度开始萌芽,从唐朝正式成型。

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考试形式上也分为几种墨义(笔试,考官根据经文出题,考生笔答该句经文的前人注疏或上下文。有时采取口答的形式,就称为口义。)帖经(古诗词填空题)策问(问答题)诗赋(要求人有相当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要求人具有生动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感受能力,因而比帖经墨义之类要清新活泼而富于灵气。诗赋考试还可以看出考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这是为官从政的基本条件,便于在考试中区分优劣。因此诗赋取士较之后世将考生思想束缚于孔孟之道的“经义”,地区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最后是杂文同意也是考察考生的文学才华。

我们常在影视作品还能看到武举制度。这个武举是由武则天开创的。对于武举而言考的不仅仅只有武力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也就是说要有勇有谋。还对相貌也有所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

而也不是考试就能立刻当官的,还有官员培训学校的,士子中举后如若外放为官,是先要去官员学校去接受培训的。科举制有好有坏,在历史上确实选拔出了不少的人才。但同时也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得思想进步缓慢。

科举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

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

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科举制度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如《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扩展资料

科举的分类

从考试内容上进行分析,清代科举较为完善地总结了前朝历代的科举标准,分为文、武两科,文科选取文官,武科选取武将,此外,清代由于民族原因也特别设置了翻译科;从考试级别上看,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级,分别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即资格性考试。

从组织形式上又可以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为三年一次,时间较为固定,而制科则属于临时增设的考试,逢皇帝登基、帝后大婚,祭祀封禅等国家重大事件,基本都会举办制科。有清一代268年,共设常科86次,恩科(即制科)26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67037.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