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高种姓一览表

例如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是高种姓。

婆罗门常用的姓氏有:夏尔马、提维迪、维亚斯等刹帝利常用的姓氏有:塔卡尔、拉吉普特、辛格等吠舍常用的姓氏有:吉普塔、莫迪、色斯、甘地等等首陀罗常用的姓氏有:安贝达尔、苏兰基、恰玛尔等等。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种姓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印度高种姓是雅利安人种。

在雅利安人征服南亚次大陆的过程中,他们创建了种姓制度,用于统治管理国家。作为这种制度的创始人,以及国家的统治者,他们理所当然的将自己划分为最高等级之列,即代表宗教僧侣的婆罗门和代表军政官员的刹帝利。

印度高种姓的历史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4000多年前雅利安白人从遥远的中亚地区带到印度的,在最开始的时候,白色皮肤就意味着高种姓,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皮肤早已不能决定一个印度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了。

最开始的种姓制度并没有严格的划分出阶级以及人的高低贵贱,但随着外来伊斯兰教征服者来到印度,在他们的统治下,种姓制度慢慢演变成了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

印度高种姓的意思是:生来就是贵族。高种姓享有很多的特权和丰富的资源,可以出现在各个高级的地方。种姓制度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是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印度卡斯特体系。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73703.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