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症的治疗有什么 躁狂症的病因有哪些

  躁狂证听起来就是十分的吓人,对于一些患者来说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发作症状,间歇性缓解正常。如果能积极治疗,就能保持病情稳定。那么躁狂症的治疗有什么?躁狂症的病因有哪些?想要了解的朋友就不要错过咯,赶紧来具体研究分析一下吧。

  躁狂症的治疗有什么

  1、治疗原则

  ①早期识别、早期治疗、足疗程治疗、全过程治疗;

  ②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社会干预和危机干预,以提高治疗依从性;

  ③长期治疗,躁狂复发率高,需要树立长期治疗的理念;

  ④由于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参与治疗。

  2.药物治疗

  ①以心境稳定剂治疗为主,心境稳定剂可治疗和预防发作,在心境稳定剂的基础上,根据病情需要与其他药物结合;

  ②及时监测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根据情况调整药物,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防止事故;

  ③躁狂状态首选稳定剂治疗,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联合用药,联合另一种心态稳定剂,或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

  ④常用的情绪稳定剂有碳酸锂和抗抽搐剂,包括丙戊酸钠、丙戊酸镁、卡马西平、拉莫三嗪;

  ⑤抗精神病药物主要是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唑、齐拉西酮等);

  ⑥苯二氮卓类(稳定性等。)镇静催眠药。

  3、心理治疗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治疗。识别和改善患者的不良认知模式、情绪和行为模式,提供危机干预,向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疾病知识,提高治疗效果,提高社会适应性和社会功能,提高依从性,减少复发。

  躁狂症的病因有哪些

  躁狂是一种心理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遗传和心理社会。患者及其家属应了解这些知识。首先,我们应该明白躁狂是一种急需治疗和缓解的疾病。不要将躁狂的病因与患者的叛逆性格混淆。其次,我们应该了解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患者疾病的影响,减少患者刺激的来源。只有了解躁狂的病因,才能做好预防和治疗。

  (1)情绪障碍患者一级亲属(父母、同胞、手足、子女)终身患病的概率为12%~15%,远高于普通人(1%~2%)。

  (2)情绪障碍者单卵双生子(MZ)的同病率为67%(46对)双卵双生子(DZ)同病率为14%(276对)。另外12对分别抚养.MZ同病率高达65%。寄子研究还证明,遗传因素的影响明显高于环境。然而,根据目前的数据,情绪障碍与遗传有关,在一定程度上与躁狂症的病因有关,但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它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现在研究证实,重大负面生活事件,即不愉快、丧失和令人沮丧的生活事件,不仅与神经抑郁和心因抑郁有关,而且可以成为内源性情绪障碍的原因或促进原因和躁狂。例如,专家指出,在过去6个月内发生重大生活事件的人,抑郁症的风险增加了6倍,自杀的风险增加了7倍。此外,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与发病时间有关。在严重威胁个人安全生活事件的一年内,抑郁的风险高于普通人。躁狂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与这些有关。

  躁狂的病因与遗传和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但目前的研究并不能在它们之间建立必然的关系。躁狂患者及其家属应以这些方面作为治疗和调整的起点,及时就医,并因地制宜接受治疗。

  躁狂症患者家人需要注意什么

  1、在患者发病期间,尽量保持家里安静,尽量少接待客人,如晚餐、聚会等。听音乐时,也要尽量放一些节奏缓慢的小夜曲或轻音乐,不要放节奏太快的音乐,以免引起患者的兴奋;

  2、当家庭与易怒的病人接触和交谈时,他们应该善良、善良和耐心;对话较多的患者应尽量不要与患者过多交谈或争论,更不要因为患者夸张的话而讽刺和嘲笑他;

  3、对于躁狂症患者,家庭有必要做好预防工作。一方面,我们应该避免激怒患者,因为大多数躁狂症患者反映在良好的休闲中,容易对抗不公正,小题大做,通常不喜欢工作,必须按照他的意愿,尽量满足他相对合理的要求,避免引起冲动,伤害行为。另一方面,尽量不要让病人出去,因为病人在当地的人越多,他们就越喜欢反映自己,兴奋程度就越高,对病情就越不幸。由于兴奋症状经常引起外人旁观,容易导致殴打或殴打等伤害事故;

  4、兴奋易怒的患者往往因为忙碌而忘记吃饭睡觉。当他们饿得太多时,他们会暴饮暴食,不注意食品卫生。因此,家庭应特别做好患者的饮食保养,督促患者按时进食。吃饭时最好让他们单独吃饭,以免因为多说话精神不集中而影响吃饭。如果病人拒绝按时吃饭,他们可以把准备好的食物送到忙碌的地方,病人经常自己吃饭。在此期间,由于患者体力消耗大,说话滔滔不绝,会导致口干,极度兴奋会脱水,所以饮食量一般比平时多,注意鼓励多喝水。在个人卫生方面,如协助洗漱、洗澡、洗头等,督促更多的衣服,保持床干净,女性患者应在月经期间协助护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2116630.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