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出自哪里?

这个十六字理念的提出,是在费孝通先生的八十寿辰聚会上,那是在1990年的12月,在题为“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这个演讲全文发表在《读书杂志》1990年第10期上,可见费老对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

费老的晚年著述中,这篇文章有特殊意义。写在文章末尾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费老第一次完整、正式地在国际学界提了出来。那是中国学者对人类前沿问题思考深度、研究成果的一个标杆。1949年以后,在社会和人文学科领域的国际论坛上,由中国学者标举的类似思想制高点极少出现。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给我们的启示是: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们共同居住在同一个星球上,这个星球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70多亿人口,搞清一色是不可能的。如果只有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一种语言,只有一种音乐,只有一种服饰,那是不可想象的。

中国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同代表不同文明的世界各国各地区携手并进,共同绘就了一幅斑斓壮丽的人类文明画卷。

人们要懂得欣赏自己创造的美,也要以包容的方式欣赏他人创造的美,使自己的美与他人的美相结合,才能实现大和谐的理想美。

大同之美,实质上是一种将不同的美结合起来达到的平衡。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和谐美并不矛盾,即“各美之美”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证。

资深学者费孝通先生指出,要认清中国文化的整个历史,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有自知之明,要有自信,要有文化转型的独立能力和文化选择的独立地位。

先发现自己的美,然后发现和欣赏别人的美,然后欣赏和赞美对方,最后达到一致性和整合性。这就是费先生主张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出处:费孝通老先生在80寿辰聚会上,曾经意味深长地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扩展资料;

1990年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费孝通老先生1955年赴贵州进行民族鉴定,参与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曾任国务院国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学会会长、民盟第六届中央主席、全国政协第六届副主席,原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中央民族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

1980年春,费孝通获得国际应用人类社会马林诺夫斯基荣誉奖,1981年春获得皇家人类社会勋章,1982年当选为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荣誉院士,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同年,费孝通获得大英百科全书奖。

他曾在加拿大发表“中国现代化与少数民族问题”的演讲。1992年,费孝通发表了《关于发展乡镇的讨论》,这是他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沿海乡镇企业的重点,他对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及其在改革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出了光辉的见解。

意思就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即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扩展资料:

1、出处和背景:

1990年12月,在就“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进行演讲时,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

2、意义:大同美究其本质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平衡。坚持个体美与追求大同美之间并不矛盾,也就是说“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保障。

要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有清醒的认识,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各美其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13950.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