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拙至美”是什么意思?

就算你不懂建筑,也能够体会他字里行间的美和深情。真正美的人或事物,从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往往是笨拙。

《大拙至美》是一本关于建筑的科普读物,主要收录了一些梁思成关于古建筑的随笔,以及他与学生的一些谈话。

《大拙至美》全书极少使用建筑专业名词,即使是非建筑业人士,也完全可以读懂。

梁思成学贯中西,既有扎实的现代建筑学理论基础,又从小接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因此在他质朴的文字里,处处都有双重文化碰撞与交融的闪光点。

《大拙至美》令人感触至深的主要有3点:第一,梁思成在建筑学上的巨大成就;第二,梁思成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第三,梁思成对中国古建筑特点和价值的深刻解读。

大拙至美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建筑知识的普及以及梁思成先生对中国之建筑与城镇建设人才培养及中国建筑与城镇建设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其中很多内容对现在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有机性疏散理论”、“细胞秩序论”等,其对中国建筑及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反映出梁思成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梁思成和他夫人林徽因对中国古建筑实地测绘、调研及保护工作,并讲述了梁思成与其夫人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

其中,“北京的城墙应该留吗”一文,讲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对老北京城墙去留问题的激烈探讨以及梁思成夫妇二人的保护利用主张,但北京古城墙最终的拆除也成了梁公夫妇最遗憾的一事,古城墙的拆除也成为至今建筑界、文物界的一桩历史悬案。

第三部分,主要是一些书信,讲述一些实际设计案例,其中,对建筑民族形式的探讨,集中反映了梁思成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及他深厚的学识功底和严谨的学术、设计态度。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建筑师的培养、工作、建筑的设计方法及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几个方面做了具体详尽的阐述,其中,最后一篇,颇有些大字报的味道,明显受到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反应了当时中国急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第五部分,主要截取的一些梁思成先生与他的学生的对话,以及其部分学生对梁思成先生的一些回忆记录。

  有若无,实若虚,大巧若拙,大智若愚。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父亲梁启超,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1928年3月与其夫人林徽因结婚,同年八月其夫妇二人回到国内,于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在1932年,主持了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同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从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和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准备良好的基础。1955年梁思成夫人林徽因因身体缘故于北京病逝。七年后,1962年与林洙结成夫妻。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这本书是对梁思成先生最好的纪念,其中内容颇多值得细细研究和品读。书籍装帧采用黑白两色,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表达一种对梁思成先生的悼念,另一层,是对建筑师人生的写照,就像书中扉页所写:“建筑师是幸福的,因为他可以看到许多美好的东西;建筑师是痛苦的,因为他也会看到许多丑的东西”。

        “临走真是不放心,生怕一别即永诀”,读至此,被梁思成先生对中国之建筑的深深忧虑和热爱所感动。

        全书共分为五各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建筑知识的普及以及梁思成先生对中国之建筑与城镇建设人才培养及中国建筑与城镇建设的一些思考和想法,其中很多内容对现在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有机性疏散理论”、“细胞秩序论”等,其对中国建筑及中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思考,反映出梁思成先生的伟大人格魅力。

        第二部分,主要讲述了梁思成和他夫人林徽因对中国古建筑实地测绘、调研及保护工作,并讲述了梁思成与其夫人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其中,“北京的城墙应该留吗”一文,讲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对老北京城墙去留问题的激烈探讨以及梁思成夫妇二人的保护利用主张,但北京古城墙最终的拆除也成了梁公夫妇最遗憾的一事,古城墙的拆除也成为至今建筑界、文物界的一桩历史悬案。

        第三部分,主要是一些书信,讲述一些实际设计案例,其中,对建筑民族形式的探讨,集中反映了梁思成先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及他深厚的学识功底和严谨的学术、设计态度。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中国建筑师的培养、工作、建筑的设计方法及中国建筑未来的发展几个方面做了具体详尽的阐述,其中,最后一篇,颇有些大字报的味道,明显受到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反应了当时中国急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

        第五部分,主要截取的一些梁思成先生与他的学生的对话,以及其部分学生对梁思成先生的一些回忆记录。

        《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一书综合反映出梁思成先生建筑思想,他主张“建筑设计的民族性”,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并对当时建筑界存在的不良风气提出了严峻的批评,例如,“缺乏民族自信心,忽视对古籍的整理,结果对于自己的和国外的传统和技术都严重不了解,造出来的房子,'不中不西,不土不洋'”。并且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和他夫人林徽因二人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但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

                                                                                                                  完成于2016年7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14654.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