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区别

局部电位和动作电位具有以下区别:

1、概念不同:

局部电位: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动作电位: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

2、刺激的原因不同:

动作电位是阈下刺激引起;而局部电位是阈刺激或阈上刺激引起。

3、原理不同:

动作电位:Na+少量内流;局部电位:Na+大量内流。

/iknow-pic.cdn.bcebos.com/8326cffc1e178a8221a817fbfb03738da877e8d1"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8326cffc1e178a8221a817fbfb03738da877e8d1?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8326cffc1e178a8221a817fbfb03738da877e8d1"/>

扩展资料:

1、动作电位形成过程:

动作电位上升支:大于或等于阈刺激→细胞部分去极化→钠离子少量内流→去极化至阈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与去极化形成正反馈(钠离子爆发性内流)→基本达到钠离子平衡电位(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因有少量钾离子外流导致最大值只是几乎接近钠离子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下降支:膜去极化达一定电位水平→钠离子内流停止、钾离子迅速外流。

2、局部电位的形成机制:

阈下刺激使膜通道部分开放,产生少量去极化或超极化,故局部电位可以是去极化电位,也可以是超极化电位。局部电位在不同细胞上由不同离子流动形成,而且离子是顺着浓度差流动,不消耗能量。

局部电位的特点有:

①等级性。指局部电位的幅度与刺激强度正相关,而与膜两侧离子浓度差无关,因为离子通道仅部分开放无法达到该离子的电平衡电位,因而不是“全或无”式的。

②可以总和。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一次阈下刺激引起一个局部反应虽然不能引发动作电位,但多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多个局部反应如果在时间上(多个刺激在同一部位连续给予)或空间上(多个刺激在相邻部位同时给予)叠加起来(分别称为时间总和或空间总和),就有可能导致膜去极化到阈电位,从而爆发动作电位。

③衰减性:不能在膜上做远距离的传播,随扩布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和消失。局部电位只能沿着膜向临近做短距离的扩布,并随着扩布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乃至消失,这种方式称为电紧张性扩布。

基本介绍

(1)概念: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电变化(较小的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反应)。或者说是细胞受刺激后去极化未达到阈电位的电位变化。

(2)形成机制:阈下刺激使膜通道部分开放,产生少量去极化或超极化,故局部电位可以是去极化电位,也可以是超极化电位。局部电位在不同细胞上由不同离子流动形成,而且离子是顺着浓度差流动,不消耗能量。

其实就是带电体的局部相对于大地的电压水平。

连复杂带电体的电压水平可能是不均匀的。

比如卫生间,插座内电线,相线相对大地是220V,零线相对大地电压可能是零,也可能不是零,甚至可能也是220V。这与电网的三相是否平衡和中性点是否接地有关。外壳对地电压可能是零,也可能不是零,这与外壳是否带有感应电压有关。

所以对插座来说不同的局部,其电位是不相同的。为了进行描述,我们就引入了局部电位的概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22618.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