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第一,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

第二,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这一规律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地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不能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混为一谈。同时,还要看到各年龄阶段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人为地截然分开,要注意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工作。

第三,教育要适应个体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个体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存在最佳期或关键期,为了有效地促进个体身心的发展,教育教育工作要抓住关键期,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效果。

第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这一规律要求教育工作不仅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共同特征,还应充分重视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积极因素,选择最有效的教育途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第五,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特别是存在身心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信心;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获得身心的协调、统一的发展。

(1)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他们将教师作为崇拜和模仿的对象,都希望受到老师的关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切忌将目光集聚在几个学生身上。

(2)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对优生和差生,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与贫困学生一视同仁,不可偏废。不要冷落差生和差生的家长,甚至要多花学时间和精力主动与他们交流沟通,对贫困学生给予适当的帮助,避免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

(3)扮演好教育工作者这个角色,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与热情。对自己的学生负责,爱自己的学生。正确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对其缺点应大胆的批评,帮助其改正;对其优点应及时指出,给予表扬。

(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才能,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败,而且作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时刻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所以,教师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将消极的情绪带到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5)孔子在关于教师的论述中提到“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这就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教育学生,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学生的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学生暂时做不到的,自己也要先做到。

(6)孔子还说教师应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增加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问题仔细解答,不感到厌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

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学要家庭的关怀与教育,在进入学校学习后,教师的关怀与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自信的孩子需要老师严格要求,自卑的孩子需要老师的鼓励,自闭的孩子需要老师的开导……教师对一个孩子的影响作用有时是不可估量的。千里马只有在遇到伯乐时,才能让它的才能被挖掘出来并加以利用。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的潜力,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只要加以挖掘与培养,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个性张扬、健康成长,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子,朝着成功的方向奋进。

我们知道,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的实践以及先天的遗传素质不同,学生不仅有年龄特征,而且存在着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已经成为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征和差异,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才能、兴趣特点都得到发展。 因材施教”出自孔子《论语·雍也》:“圣人之道,粗精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因材施教”虽不是孔子的原话,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都应该做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样孩子才能正常成长。x0dx0a首先,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要认同因材施教的要求。从教师与学生关系角度看: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要求等。只有在师生关系上“目中有人”,教师才能因材施教。美国在1982年出版的《美国教育百科全书》中就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下,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前进的教学方法。”18世纪末德国出现的泛爱主义教育流派在教育中注意启发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激发特性。因为较好得做好了这一点,在西方国家因为厌学而逃学的孩子相对也较少,西方教育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再成功培养其创造力。所以,到了大学时代,当中国的教育已经是强弩之末,而西方的教育却正是如日中天的黄金时代,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大学真的大有所成。”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塑造一代新人的雕塑家和艺术家,教师劳动本身就应充满创造性,针对千差万别的学生特点,就要做到精雕细刻、因材施教。教育家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学生不是盛纳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明个性特征的、有待发展的人。教师必须从观念上认同受教育者是个独立而自主的个体,重视个体的学习过程和创造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x0dx0a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育人和教学。教师应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所有学生相同的机会。这既是因材施教的原则之一,也是教育学生做人的榜样。不管是笨学生还是聪明的学生,漂亮的,或不漂亮的,他们都希望被关注和被尊重。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根据学生的兴趣,运用多种方法,在比较愉悦和宽松的环境下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因学生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之以法,使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创造能力。x0dx0a再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也应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布置同样的作业,学生在教师面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原有的个性,这样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做到有针对性,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个性和知识的全面发展。教学设计就要考虑到教学的梯度教学策略,构建学生学习可能性与教学要求间的适应度。教学过程中,使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一丝不苟、因势利导、持之以恒;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点,找出相应的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老师所教的知识,学生到底掌握了几分,要充分发挥教学系统的反馈功能。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数量和难度也应有所考虑,依据学生能力的差异,可以采用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但不能指定学生做什么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相应层次的作业。x0dx0a总之,我们今天对孩子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吸取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注重个性特点,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培养的目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23150.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