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士与进士的区别?

贡士与进士的区别?,第1张

贡士和进士的区别

贡士:会试录取的人称之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在明清两代会试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时间在乡试次年,即丑、辰、未、戌年春季,故又称春闱。因由礼部主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考三场,每场三日,考试通过者成为贡士。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二、三甲通称进士。

贡士后是进士,贡士参加会试,通过后参加殿试,殿试的录取率是100%的,因此只要参加了殿试,就一定能通过,取得“进士”的资格。

会试是在为国家挑选治理朝政的官员,全国官员只有几万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空缺,因此会试的录取人数就少很多。贡士其实已经是预备官员了,但是还是需要再参加一场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殿试。

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的叫“进士及第”,只有三个人,即“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的叫“进士出身”,大概百十来人,算是正式录取的人,能力水平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科举制度的缘起和发展

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式微于元朝,辉煌于明清,结束于清朝。从隋朝公元605年持续到到清朝公元1905年,主宰了1300多年来无数读书人的命运。就像今天的高考一样,科举考试也是一座独木桥。

相对而言,通过了科举考试就能够有官老爷可做,其实惠和难度自然非今日之高考可比,也许比今天的博士考试还要难。

在没有科举制度以前,朝廷是怎么选派官员的呢?隋朝以前,汉朝采用的是“察举选官制度”,就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因为缺乏客观的评选准则,因此产生了很多弊端。比如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品德和才华,却很有可能因为和推荐者的关系而得到任用。真正有能力有才华的人,由于缺少背景,往往隐居乡野,郁郁不得志。

从隋朝开创科举制度起,皇权社会的选官制度从被动推举,逐步向主动应试转变。从更需要门第出身品德的主观性,向才学分析的客观性过度。

各朝代的科举制度在不断演化,但整体内核大体相当:分阶考试、层层选拔。

▲科举考试流程

科举考试大体分为四级,依次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与我们的闯关游戏类似,只有打过前一个关口,才能参加下一个关口的选拔。

当然,难度也是逐级递增的,过关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少。

▲科举证书

首先,最简单的是童试

童试自身可细分为由易到难的三级:县试、府试、院试。一般分别由当地的县级、府级、州级行政单位举办,参加考试的都叫童生,不管丢不丢脸、现不现眼,多大岁数都叫童生。

▲最后一位状元的书法

只有顺利通过县试,才能参加府试;通过府试才能参加院试。

如果这三级考试都顺利通过,就不叫童生了,改称为生员,就是我们俗称的“秀才”。秀才就有资格参加下一关府试。

▲江南贡院

秀才里面考试发挥较好的,被称为贡生(注:不叫贡士),他们是可以到京师的国子监去读书的。

秀才在县里面其实已经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了,老百姓与官府打交道的时候,经常需要通过他们来传递。

当然,有一些人对学习过敏严重,费天大的劲都过不了童试,也不是完全没办法参加下一级考试,毕竟朝廷也要盈利么。

有的朝代可以花银子捐一个资格出来的,学名叫“纳粟入监”,这里的监指的是监生,可不是监狱。这样就可以参加后面的考试了。

接下来是乡试

秀才和监生们都可以参加乡试,在京城和各省都设有考点,主考官都是朝廷直接派下来的。

乡试一般三年才考一次,机会难得。考试时间多在农历八月,故也被称为“秋闱”。

▲定州贡院

考上的称为举人,要是一不小心还能考第一的,称为解元。当年明朝大才子唐伯虎就考中了解元,很不简单。

中了举人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了官场,即使后面的会试没有通过,也没关系,还是有一定的概率可以当上学官、知县。

▲八股文

所以范进中举一下子没控制好自己的小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即便是没能当上官,在县里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面见县长那是要看座的。

然后是会试

会试一般由礼部主持,到京师考试,规格比之前高了很多。因为多在春天举行,所以又称为“春闱”。

主考官基本都是朝廷里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多为大学士、尚书这些人,不得了。

▲清朝职官品级表

如果会试也顺利通过,则被称为“贡士”(注意与前面贡生的区别,秀才里发挥好的叫贡生,比贡士差了好几个等级)。要是又一不小心,考了第一名,就叫“会元”。

考上贡士绝大部分都可以做官,相当于准进士,因为会试之后的殿试是不刷人的(当年刷过人,结果被刷之人投敌,后来就不刷人了……)。

重头戏来了,殿试

贡士们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这可是莫大的荣耀,能上金銮殿的全国也没几个。

殿试不刷人,是排位赛,这给考生的压力会小很多。

▲古代科举试卷仁宗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科殿试,当时的试题为《民监赋》

以明清为例,殿试后分为三个等级,即三甲:

一甲是考试的前三名,赐进士及第,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这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都是前途无量。

▲翰林院衙门

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相当于整体排行榜的第四名)被称为传胪。二甲一般人数占整体的三分之一左右。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严格来讲不算是进士,但等同于进士身份,人数一般占三分之二左右。

二三甲中,还需要再进行评定,然后选择其中比较优秀的,授翰林院庶吉士,其他人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可以说,只要能上殿试,那都是成功人士。

以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 https://minzuwang.com/life/10236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31
下一篇 2023-01-31

随机推荐

  • 好看的美食类的小说

    美食文:《并箸成欢》卫风《小人物》圈圈猫(受是个胖子)《调鼎手》mmit(古穿今)《未应闲》黑夜妖HYY(3P)《残色》 一梦萧瑟(兄弟)《餐谋天下》百夜《春情》缦华《蛋糕店的小师傅》julylian(《神煮侠侣》:焰雪炎雪(小受是穿越的,

    2023-03-13
    9 0 0
  • 我在故我思和我思故我在,是什么意思?

    “我思故我在”意思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我思故我在”可精炼地理解为: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理性可破除习惯、迷信以及种种所谓的“已成观

    2023-03-13
    13 0 0
  • 事倍功半的意思解释

    事倍功半的意思解释如下: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收效小。事倍功半的读音:shì bèi gōng bàn。事倍功半的出处如下:《庄子·天地》:“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

    2023-03-13
    12 0 0
  • 什么大同的成语

    什么大同的成语只有一个,就是小异大同。小异大同解释:释义:小部分不同,大部分相同。出处:《清史稿·食货志》:“自当制钱二十降至当二,自重四钱降而四分,凡四种,文视直省小异大同。”译文:制钱应该把二十下降到当二,重量从四钱下降到四分,

    2023-03-13
    18 0 0
  • 2021金鸡奖详细获奖名单

    2021金鸡奖详细获奖名单2021金鸡奖详细获奖名单。12月30日,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暨2021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闭幕式,在厦门海峡大剧院落下帷幕。2021金鸡奖详细获奖名单。2021金鸡奖详细获奖名单1张译

    2023-03-12
    36 0 0
  • 黄钟大吕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黄钟大吕,汉语成语,拼音是huáng zhōng dà lǚ,意思是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出自《周礼·春官·大司乐》。成语出处《周礼·春官·大司乐》:“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

    2023-03-12
    12 0 0
  • 禅洗是什么意思

    禅洗是一种净化心理的仪式: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禅洗是一项打破传统的技术,以禅文化为核心,以儒释来道的思想导入,以中医养生为理念,再结合太极的十几种手法的植入,起到静心、净智、净慧,引领养生洗护理疗潮流。禅,

    2023-03-12
    11 0 0
  • 番剧是什么意思?

    “番剧”是一个外来语词汇,意思为日本连载或已完结的动画电视剧和特摄,属于动画剧与动画电影观众常用语。通常日本每年有四季动画剧,集中在1月、4月、7月、10月的某一个月份播出。因而类似美剧,番剧也是以季为单位,通常每周播出一集,一季12~1

    2023-03-12
    13 0 0
  • 形容“很特别”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很特别”的成语有:1、【成语】: 与众不同【拼音】: yǔ zhòng bù tóng【解释】: 跟大家不一样。【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这是今日令中第一个古人,必须出类拔萃,与众不同,才觉有趣。”【举例造句】: 从他与众不

    2023-03-12
    11 0 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