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是什么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双因素理论亦称“激励一保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1959年提出。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两种,即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

满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不满意因素是指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他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

我们一般认为 “满意”的反面是“不满意”,是两个极端,但和赫茨伯格提出“满意”的反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反面是“没有不满意”,在“满意”和“不满意”之间有了增加了两个过渡的状态。

赫茨伯格用这四个状态区分出了工作场所中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也就是所谓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保健因素是与工作外部相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只能带来让员工对工作“不满意”或“没有不满意”,并不能激励员工积极工作,而只有与工作本身相关的因素才能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即工作本身才是让员工“满意”或“没有满意”的因素。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亦称“激励—保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1959年提出。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两种,即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满意因素是指可以使人得到满足和激励的因素。不满意因素是指容易产生意见和消极行为的因素,即保健因素。他认为这两种因素是影响员工绩效的主要因素。

保健因素的内容包括公司的政策与管理、监督、工资、同事关系和工作条件等。这些因素都是工作以外的因素,如果满足这些因素,能消除不满情绪,维持原有的工作效率,但不能激励人们更积极的行为。

激励因素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包括成就、赞赏、工作本身的意义及挑战性、责任感、晋升、发展等。这些因素如果得到满足,可以使人产生很大的激励,若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像保健因素那样产生不满情绪。

双因素激励理论争议: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

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 这两点联系起来。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有人做了许多试验,也未能证实这个理论。赫茨伯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是他们所采用方法本身的产物:

人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条件或他人身上,问卷没有考虑这种一般的心理状态。另外,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

实践还证明,高度的工作满足不一定就产生高度的激励。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不论是有关工作环境的因素或工作内容的因素,都可能产生激励作用,而不仅是使职工感到满足,这取决于环境和职工心理方面的许多条件。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双因素激励理论;百度百科-双因素理论

全名叫“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传统理论认为,满意的对立面是不满意,而据双因素理论,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因此,影响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这两种因素是彼此独立的并且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工作行为.

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它们主要有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它们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

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它们主要有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等.

双因素理论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相吻合的,马斯洛理论中低层次的需要,相当于保健因素,而高层次的需要相似于激励因素.

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保健因素是满足人的对外部条件的要求;激励因素是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前者为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后者为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因此,双因素理论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下工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26174.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