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3点至5点是什么时辰

下午3点到5点的时辰是:申时。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

古代的更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19:00-21:00为一更,

21:00-23:00为二更,

23:00-01:00为三更,

01:00-03:00为四更,

03:00-05:00为五更。

注:此处“更”在古汉语中读“jing”。

下午3点出生的是十二时辰中的申时。

申时是下午3时正至下午5时正,别称哺时、日哺,如杜甫《徐步》诗有“荒庭日欲哺”之句。

《资治通鉴·唐纪》里也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古代中国人民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古代意义:

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下午3-5时(即“申时”)。申时的暑气已快过去了。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拉得最长,最洪亮。所以申时属猴。

下午5-7时(即“酉时”)。酉时是夜晚将来临所的时刻。这时候,日落山岗,鸡开始进笼归窝、夜宿,于是酉时属鸡。

晚上7-9时(即“戌时”)。戌时正是黑夜扩散,狗看家,守夜的警惕性最高,并产生一种特殊的视力和听力,看得最远,听得最清楚。所以戌时属狗。

晚上9-11时(即“亥时”)。亥时是一日将尽,要迈向明日之前时分。这时候猪睡得最酣,发出的鼾声最洪亮,全身肌肉抖动得最厉害、长肉最快,于是亥时属猪。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31321.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