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鱼又叫什么鱼?

嘎牙鱼学名叫“黄颡鱼”,会叫,声似“嘎呀”而得名,俗名又叫嘎牙子、黄蜡鱼、昂刺鱼、黄丁鱼、黄腊丁、鱼央丝、嘎鱼等,上海人叫“昂牛”,苏州人称为“汪钉头”,东北人叫“嘎牙子”,而昂刺鱼则是宁波人的叫法。

生活习性

嘎牙鱼多在湖泊静水或江河缓流中营底栖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败物和淤泥的浅滩处。白天潜伏于水体底层,夜间浮游至水上层觅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

嘎牙鱼为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嘎牙鱼学名叫“黄颡鱼”,这小东西会叫,声似“嘎呀”而得名,俗名又叫嘎牙子、黄蜡鱼、昂刺鱼、黄丁鱼、黄腊丁、鱼央丝、嘎鱼等,上海人叫“昂牛”,苏州人称为“汪钉头”,东北人叫“嘎牙子”,而昂刺鱼则是宁波人的叫法。所有这些叫法,或是取其鱼之颜色,或是取其鱼胸鳍、背鳍尖如长针之形,或是取其群游时发出“嘎嘎”之声。而四川人却以“黄腊丁”呼其名,细想起来,这三个字的确涵盖了这种鱼的色、形、声,川人语言之简练名不虚传。不过最绝的还数湖南人,称其为 “黄鸭叫”。出自淡水,新鲜的鱼身上粘液较多,鱼眼睛较亮,鱼鳃红色,鱼身呈淡黄色,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除脊椎骨上的小刺基本无细刺,多脂。钙、磷含量居江河鱼类之冠,有益体强身、发奶之功效 。

嘎牙鱼多在湖泊静水或江河缓流中营底栖生活,尤喜生活在具有腐败物和淤泥的浅滩处。白天潜伏于水体底层,夜间浮游至水上层觅食,冬季多聚在支流深水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嘎牙鱼是一种典型的广食性鱼类,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成鱼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嘎牙鱼2龄达性成熟。每年5-7月,雄鱼游至沿岸地带水草茂密的淤泥粘土处(水深8-40厘米),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转动,掘成一个小小的泥坑,即为产卵的鱼巢。雄鱼筑巢后即留在巢里,等候雌鱼到来,在巢里进行产卵受精。产卵活动多在气候由晴朗转变阴雨的夜间进行。雌鱼产过卵后即离巢觅食,只有雄鱼在巢附近守护发育中的卵和仔鱼,直到仔鱼能离巢自由游动时为止(大约7-8天)。

嘎牙鱼类的背鳍刺和胸鳍刺均有毒腺,为淡水刺毒鱼类中毒性较强的鱼类之一。被刺后立即发生强烈灼痛,常因穿刺造成撕裂伤、出血、局部肿胀、并引起发烧,患处剧痛半小时至1小时始止。

嘎牙鱼作为药用常取其全鱼。其肉性味甘、平,有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肿、喉痹肿痛等症。《医林集要》中记载,治水气浮肿,即以黄颡鱼配绿豆、大蒜,用水煮烂,去鱼食豆,并取汁调商陆末服。攻补兼施,对脾虚而肿满甚者尤其适宜。

学名叫“黄颡鱼”。

黄颡鱼:

脊索动物门、辐鳍亚纲、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黄颡鱼种,俗名嘎牙鱼,因声似“嘎呀”而得名。又称嘎牙子、黄蜡鱼、昂刺鱼、黄丁鱼、黄腊丁、鱼央丝、嘎鱼等。

形态特征:

体长123~143mm,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口裂大,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黄颡体长123~143mm,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口裂大,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

扩展资料

生活习性:

黄颡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营底栖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白天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活动、觅食,冬季则聚集深水处。适应性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可生存,甚至离水5-6h尚不致死。黄颡鱼较耐低氧,溶氧2mg/L以上时能正常生存,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现象,1mg/L出现窒息死亡。

生存水温为1-38℃,低温0℃时出现不适反应。

食性为杂食性,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嘎牙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颡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37189.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