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杆身材是什么意思?

麻杆指的是又细又长的植物,过去麻杆秋季连根拔下,晒干在水中沤(泡)七天左右,剥下下表皮纤维搓麻绳,纳鞋底或用作捆扎东西的绳索。麻杆身材意思是又细又瘦的身材。

形容身材仪表的词语

彪形大汉    彪:小老虎,比喻躯干壮大;汉:男子。身材高大、结实的男子。  

称体载衣    称:适合。按照身材剪载衣服。比喻根据实际情况办事。  

虎体熊腰    形容身材魁梧,体格健壮。  

娇小玲珑    形容身材小巧、伶俐可爱的样子。  

酒有别肠    指酒量大小,与身材高矮无关。  

量体裁衣    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亭亭玉立    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  

堂堂正正    堂堂:盛大的样子;正正:整齐的样子。原形容强大整齐的样子,现也形容光明正大。也形容身材威武,仪表出众。  

魁梧奇伟    魁梧:壮实高大的样子;奇伟:非常高大。身材健壮高大。  

堂堂一表    形容身材魁伟,相貌出众。  

五短身材    指人的身材矮小。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解释〗量体:用尺量身材的大小长短。裁:裁剪。比喻根据具体情况办事。  

矮矮实实    身材不高但长得壮实  

矮小精悍    悍:勇敢。形容人身材短小而精明强干。

看到其它用户回答的挺实在的。确实麻杆可以用来点火、扎篱笆,但是比较多的麻杆这样就不行了。

麻杆相对来说木质纤维素含量高、含碳量高可以用来炭化做成生物质炭。

生物质炭属于是推广的清洁型能源,正在在很多方面取代传统煤炭,因为生物质炭含硫量低,对环境无污染。

河南北工是做麻杆秸秆炭化机的,你可以考察一下。

“麻杆”是剥皮后的黄麻杆的俗称,呈骨白色,细如手指,长似修竹,又轻又脆,中间是空的,打人容易断,不会疼,故有“麻杆拍囡——比姿势”之说。但麻杆在农村曾有大用,儿时点着麻杆烧柴火和放鞭炮的情景历历在目,温馨而难忘。

80年代,老家几乎家家户户种黄麻。因为麻皮可以搓麻绳,而麻绳在农村可以用来捆柴束草穿箩筐等等。黄麻剥皮后露出纤细乳白的麻杆,麻杆在水中浸泡一两个星期后捞起来晒干就可以点火。在连火柴盒都珍稀的年代,每家每户的灶膛口都备有麻杆,三餐煮饭都先划一根火柴点燃麻杆后吹熄火苗,麻杆就能如佛香一样慢慢焚烧,把麻杆伸进灶膛里芼草、竹叶、树叶等细薄的柴草堆中,先让它焚烧一会儿,然后用又黑又细的竹吹管匀匀吹气,火苗由小到大,越烧越旺。这时才把麻杆退出,熄灭。每餐煮饭的“起火头”,如果没有麻杆相助,就要浪费许多珍贵的火柴,这在农家是很败家的事,于是得赶紧去找左邻右舍借。当然,这是大人们操心的事。对于孩子来说,麻杆另一大用途就是过年时点燃鞭炮。

一放寒假,过年就快到了,孩子们都要先藏一段手臂长的麻杆,以备过年放鞭炮之需。盼望着,盼望着,除夕到了。除夕夜吃了什么都忘记了,只记得紧紧地跟在爷爷身后要鞭炮。爷爷在粮仓顶上拿下一个纸箱,一边叮嘱我要小心,一边拿出一串细细长长的红色“草管炮”给我。我顾不上说声谢谢就把“草管炮”藏进口袋,飞快跑开,找一处没人的地方,掏出鞭炮,把两边封口上红色的纸撕开,认真观察应该从哪一头拆线,才能把鞭炮一个个拆下来而不扯断引线。凭着多年的“拆炮”经验,我很快就看出应该从线头裸露的一端开始,于是小心翼翼地一挑一拉,再挑再拉,把一个个红着脸的小精灵松绑,然后吹吹它们身上的炮硝屑,一个个装进口袋,看着鼓鼓涨涨的口袋心满意足。而后到门外柴垛缝里掏出久藏的麻骨,神气十足地进家门,在燃烧的红红的蜡烛上点燃麻梗,开始了久违的放鞭炮之旅。

那时胆小,还不敢一手拿着鞭炮一手拿着焚烧的麻杆直接点火。而是或竖或横或歪或斜地把草管炮插进屋外石板缝里或石台阶上,然后,脚步拉开逃跑的姿势,右手拿着麻杆战战兢兢地去点引线,或因手发抖或因光线不足,一个鞭炮有时点了好几次才点着,然后跑开一段距离,只听得“啪”的一声巨响。远远站着看的堂弟吓了一跳,手中剥开的糖果滚落到石板上,他手脚麻利地捡起糖果擦一擦,放进嘴里滚一圈,把糖果拿出来,往沟里吐掉口水,就津津有味地吃起糖果来,用含糊不清的声音喊着“元哥,快放炮,快放炮……”。看着他滑稽的模样,我频频点燃引线,“啪、啪、啪……”鞭炮声声,此起彼伏。不一会儿,近处,远处都传来了稀疏的鞭炮声。没一会儿,“啪、啪、啪……”“嘣、嘣、嘣……”的鞭炮声响彻夜空,原来,村庄的孩子们都吃完年夜饭,开始到房前屋后放鞭炮了。“噼里啪啦”持续一个小时后,渐渐地安静下来了。孩子们兜里的鞭炮放完了,手中的麻杆也焚烧了四分之一左右,熄灭,藏好,备用。在大人们的呼唤声中,都回家洗澡上床,看着妈妈把折好的新衣服放到床前的桌子上后,我们就带着对新年的美好期盼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正月初一凌晨,晨曦一进房间,我一骨碌就从床上爬起来,赶紧吃饭,然后拿着爷爷放在厅前的两串“草管炮”,迅速拆封,点燃麻骨,兴冲冲地赶往大谷埕。这儿是孩子们大年初一放鞭炮的集中营。还没到场,就听到稀稀疏疏的鞭炮声。不一会儿,孩子们陆续到场。不少孩子一手麻杆,一手鞭炮,边点边朝没人的地方扔,大谷埕上鞭炮声响天彻地,引来门前山谷的阵阵回音,把新年的喜庆热闹气氛传遍十里八乡。初一过后,初九和十五这两天大人们还会发鞭炮,剩下的麻杆还可以再用。过完十五,新年的喜庆气氛渐渐淡了,一切日常生活也渐渐恢复了。

用麻杆起火和点燃鞭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留下的是久远而深长的回忆。现在,用燃气或电煮饭已经很普遍了。孩子们放鞭炮也不需要用火点了,一摔或一踩,鞭炮声“哔哔啵啵”地响,荡开层层空气,也掀起过年的热闹气氛,看着丝丝的炮烟随风而逝,闻着缕缕炮硝味随风入鼻,深深一吸,留住的年味依然如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37325.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