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同进士出身有用吗?

1、非常有用

2、进士考试第三等,赐同进士出身。要知道,平均7~8万个读书人才出一个进士。就算是第三等级的进士,也是就牛人。举例:进士出身是“哈佛的博士”,同进士出身是“清华博士”。

3、一般来说,同进士出身,授官时候都去地方任职,一般情况下,他们能到达的最高职位是一省巡抚,几乎不能进朝廷最顶级的决策机构。但是能到省部级也已经很好了。

4、有些“同进士出身”一样是有机会逆袭的。这就要看殿试结束后“朝考”。这一场考试,将在新科进士中选拔出“翰林庶吉士”,进入翰林院进修三年,散馆后就能进入中央六部,将来有机会进入最高决策机构。其中杰出人物就是“曾国藩”,他就是同进士出身。

明清科举分为三甲。头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中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这里的“同”实际上表示的却是“不同”,目的当然是为了给落第的贡士(非举人,举人是乡试合格者,只有经过会试合格,才能进行殿试)一点心理安慰,省得他们一时想不开了上街游行,破坏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明清每科考毕,录取人数自一百至四百余名不等,分为三甲。一甲三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清朝时一般为40或50人),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称“传胪”,又称亚元(起初,三甲头名亦称传胪,后仅限于二甲头名)。三甲若干人(清朝时一般为100-300人),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同”字,其实就是“不同”的意思。“同进士”着实令人尴尬:好似饥肠辘辘之时,旁人端上好饭好菜,却赫然发现盘中粘着一只青头苍蝇,为肚肠计,不能不伸筷子;一伸筷子,又恶心得难受。因此,稍稍自尊自爱之徒,都会将“同进士出身”当作一种不能一洗了之的难言之隐,其实就是准进士,是进士的后备人选。在古代科举等级上,比进士低但又高于举人。

然则有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39935.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