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真记指的是什么书?

《西厢记》。

最早取材于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后被元代王实甫改编为杂剧(此前有宋人赵令畤以此题材作《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人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影响力均远不如杂剧《西厢记》),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对中国的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皆颇有影响。

故事梗概

在山西普救寺借宿的书生张珙(字君瑞),偶遇扶柩回乡在寺中西厢借住的原崔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由于互相吟诗而产生爱慕。叛将孙飞虎带手下慕名围寺,要强抢崔莺莺,三日之内若不交出莺莺,“伽蓝尽皆焚烧,僧俗寸斩,不留一个”。

莺莺的母亲老夫人郑氏宣称谁能救他女儿就将女儿许配他,张生向他一位故旧“白马将军”蒲州杜太守写了一封求救信,由一位僧人(惠明)突出包围送出,杜太守发兵解围。

过后老夫人因门第不当悔婚,只是赠金并让莺莺拜张生为义兄以谢搭救。张生在悲恸之下患病,莺莺也大为伤痛,后来在莺莺的丫鬟红娘的帮助下,两人暗通书信,并最终成功幽会。

最后私情被老夫人发现,欲责罚二人,但由于红娘据理力争,无可奈何之下,老夫人命令张生上京赶考,如能蟾宫折桂便真的把莺莺许配与他,于是张生进京赴试,考中并回来迎娶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艺术成就

《西厢记》有人举之为元代最佳杂剧,剧情曲折,善于塑造人物,能因应不同人物的身份写出不同的曲词或宾白,突出地展示人物的心灵活动。《西厢记》又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

《西厢记》打破元杂剧一人独唱的成规,改为可由多人对唱。元剧惯例一本四折,间或一本五、六折,《西厢记》则全剧共五本廿一折,铺叙组织之功,突过前人。《西厢记》融化古诗词中优美的词句,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华美的曲词,文辞优美清丽。

《会真记》,又名《莺莺传》

《会真记》的故事,后来被改编成很多版本。除当时与元稹相熟的诗人有唱和外,宋朝赵德麟就以此故事作《商调蝶恋花》十阙;金董解元作《西厢记诸宫调》、元王实甫作五本二十折杂剧《西厢记》;明李日华作《南西厢记》;陆采作《南西厢记》;周公鲁作《翻西厢记》;清查继佐作《 续西厢》......谭正璧有论文《王实甫以外二十七家〈西厢〉考》专门考查故事的流传。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把宝玉、黛玉看的《西厢记》,称为《会真记》,亦有所本,这可能是当时的通称。

《红楼梦》有四大经典场面,分别的宝黛读书、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和湘云醉卧。这四个场景都十分生动,十分具有代表性。其中宝玉黛玉在花下读书这一幕,堪为经典。那么这二人读的是什么书呢?

如果从《红楼梦》的章节目录上看,那应该是《西厢记》,因为这一回的回目叫做: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然而等到了正文的时候,却写的是《会真记》: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具体是《会真记》是《西厢记》,这就无从可考了。而《会真记》又叫《莺莺传》,是唐代传奇小说的经典篇目之一,由元稹编撰,主要讲的是张生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救出了远房姨母一家,为表谢意,姨母专门举办了一个宴会。在宴会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通过婢女红娘为二人传递书信,两人互许终身。然而后来张生变心,还称莺莺为红颜祸水,二人因此离绝。后来莺莺另嫁别的男子,张生也娶了她人。时隔多年,张生偶然路过莺莺家,想要以“外兄”的身份求见,被莺莺严词拒绝。

然而《西厢记》是出自元代作家王实甫的作品,虽然主人公依然是张生、崔莺莺,但是故事情节大不相同。这部剧作中,张生是一个穷秀才,偶遇相国的女儿崔莺莺,二人因吟诗产生爱慕之情。崔莺莺被强盗所围,她的母亲说,如果有谁能救出莺莺,就将女儿许配给他。张生通过旧时好友救出了崔莺莺,然而崔莺莺的母亲却因为门第不相匹配,拒绝了这门婚事。张生气急悲愤之下病倒,崔莺莺也十分伤怀。后来在红娘的帮助下,二人通过书信往来私定终身,但是被崔莺莺的母亲发现,即刻想将崔莺莺嫁给另外一名贵族公子。幸好有红娘的相助,崔莺莺的母亲同意张生只要考中状元,便将崔莺莺许配给他,于是张生发奋读书,最终成功娶到了自己的心上人。

曹雪芹先生在题目中写《西厢记》,在正文中写《会真记》,寓意其实十分深远:宝玉和黛玉宛如张生和崔莺莺,有情人难成眷属。而宝玉也宛如《会真记》中的张生,最终抛弃了薛宝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46042.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