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字什么时候推行的

简体字在1935年开始推行的1935年8月,当时的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收简体字324个。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推行简化汉字。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

1956年简体字开始使用。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

1964年国务院又公告了《简化字总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使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个可作简化偏旁的简化字,第三表是由第二表类推的1754字,共2236字,这就是今天通行大陆的简体字。

扩展资料

简体字实施之后,许多人看不懂前人的书画、古籍、以及古迹上的题字,这将造成文化断层的现象,于是提倡“识繁应简“。也就是鼓励写简体字,但是要多认识繁体字。就好比实施白话文之后,仍然要阅读文言文。大陆很多招牌常看到繁体字,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南方航空、“宏碁“电脑。大部份圣诞卡、贺年卡多为繁体字,匾额、书法繁简并存。

在北京,“中国海淀购书城“大招牌、北大的“艺专“大浮雕字,许多招牌为求美观,使用繁体字较多。不过,教科书、出版社、电视等则一律用简体字,但是古籍的出版社也有使用繁体。

作为独特的一门艺术:中国书法,在中国大陆一直没有被简化字所约束。因为书法是一种艺术,而且是一种举世独有的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艺术的功能不在于传递信息和记录历史,所以,没有必要用简化字的形式。事实上,草书艺术本来就是简化字。要把一个多重笔划的字,艺术的简化,再表现美的形态,这绝非易事,而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简体中文

中国大陆从1956年开始推行简体字。

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

现在通用的是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简称《总表》),《总表》曾经颁布过两次,一次是1964年颁布的,文革时期曾推出过《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但很快就遭到反对,于是到1986年6月,国务院又宣布“二简字”停止使用。《总表》共收录了2235个字。

扩展资料

历史上推行简体字的曲折过程

1920年,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倡简化汉字。1922年,他与北京大学教授、文字学者黎锦熙等知名学者,又向国语统一筹备会第四次大会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终于引起蒋介石的关注。

蒋介石找来教育部部长王世杰询问,王世杰说:“我个人认为,有的汉字笔画确实太多,应该作些简化,但只能逐步进行。”蒋介石当即指示逐步推行简体字。王世杰委托黎锦熙主持这项工作。黎锦熙向教育部提出了简化1000余字的方案。王世杰认为简化得太多,指示黎锦熙重新挑选三四百个字报教育部审批。

1935年(民国24年)8月21日,王世杰通过国民政府教育部第11400号部令,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共计324个。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9条。《办法》规定:“凡小学,短期小学,民众学校各课本,儿童及民众该物均应采用部颁简体字。”并通知各印书馆。

从1936年1月起,课本、读物不用简体字不予审定。不料,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得知此事后,十分气愤。跑到蒋介石办公室提出异议,说简化汉字十分荒谬,破坏了中国文化。蒋介石作了一些解释,戴季陶仍听不进。在此后的3个月里,戴季陶拒不参加国民党的会议,蒋介石虽觉得他太过分,但由于他是国民党元老,只得让步,下令暂不施行简化汉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简化字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蒋介石曾欲推行简体字:戴季陶强烈反对称荒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51416.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