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具象思维

具象思维指具体形象思维,而形象思维除了具体形象思维还包括抽象思维。刘天君认为具象思维是个体对其意识中的物象资料进行有目的加工(构建、运演、判别)的操作活动。

具象思维的主流流派

迄今为止,哲学家和其他理论工作者在关于人类的思维活动现象的研究中,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把人类的思维活动现象概括地归结为两种类型或两种层次,即: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是比较悠久的分类法,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古典的分类法。这种分类法是多数人所接受的分类法。

有一些派别把人类的思维活动现象概括地归结为三种类型,或三个层次: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灵顿思维(或称顿悟思维和灵感思维)。这种分类法是由钱学森先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首先提出来的(见钱学森主编的《关于思维科学》),并在近几年来逐渐流行起来的理论观点。

但是,不管这两派在分类法上的理论观点有多么不同,对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定义的解释都是一样的。这就是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定义的内涵是明确无疑的。

形象思维,即艺术思维,就是作家、艺术家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从选取生活素材,进行分析、概括、加工、提炼,到完成艺术、文学形象地塑造)所进行的艺术思维活动。

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就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它是用科学的抽象的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的思维活动。

灵顿思维(或称顿悟思维,又称灵感思维)就是指人们在科学发明创造与文艺创作活动中,以及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突发性的一种思维活动。就是科学家、创造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们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与创作活动中,以及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感发现与突然顿悟的一种思维现象。

抽象思维与具象思维

马克思认为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外壳。我不知道德语的外壳怎么说,也不知道是否原文就是这样理解的。不过这中介一种比喻,是一种帮助理解的近似说法。

语言的发明和演化的确是人类进步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原因有二:一是简化思考过程,强化了人脑的作用二是便于沟通,强化了社会的作用。这第二点的"沟通"不光是生者之间的,在书面语言发明后,还包括生者通过书面语言与死者之间的沟通。

所谓具象思维是指具体而形象的思维方式,也就是当面对一个事物时,所能想到的是具体的东西,也可以说是联想到的相关事物。比如儿童一算数就想到掰手指,其实就是运用了具象思维的方式。

很多家长发现当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会经常借助掰手指的方式来算数,但是当他们长大了就很少见了。另外很多孩子在小学做奥数题难得死去活来,等到上中学后再回头看这些题也会觉得很简单。这种现象源于孩子大脑成长的规律以及他们从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升级的过程。

抽象思维

也可以称之为逻辑思维,是与具象思维相对立的概念,就是把一个事物的特性从它本身剥离出来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思维过程。当老师在教小朋友做一些数学计算,比如2x3=6,的时候就采取了抽象思维的方式。

当然,老师也会举一些孩子身边的例子来让孩子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比如老师会问孩子当有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两个苹果时,一共有几个苹果?这其实就是一种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52432.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