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德与私德

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如:在对待公物、对待环境的品质。

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如:处理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方面表现的品质。

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扩展资料:

有人说道德的准则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义为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这话一半正确,一半不正确。因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对幸福一概而论,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现。人的性格是有多样性的,有的人爱好思考,有的人爱好运动。即便同一个人,小时候和长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

因此,幸福和快乐也具有多样性。对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论,相应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论。如果对象全都是自由人,那么既不压迫人,也不受人压迫诚然是一种道德,但是如果对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隶,那么道德就是一方压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强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强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

1、公德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

2、私德包括: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邻里关系的道德规范。

私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学校中的私德教育即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及行为习惯。

扩展资料

今天的中国人讲的公德与私德,最早是受到梁启超的影响。

梁启超当年在学习到了西方伦理学后,感叹中国传统伦理学太重修身,太注重私人关系,而忽略了对公共事务、陌生人的关注,因此梁启超后来力倡公德。

梁启超说:“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在梁启超看来,公德、私德是一体两面的概念,前者是个人在公共空间下,对其他人表现的德行,而后者属于个人在私人生活下的操守和行为。

因此,公德与私德不必刻意的去区别,两者都是为人立身处世的必备品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私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56680.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