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什么是似动?似动知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似动是相对于真动而言的。似动是一种错觉,并不是真的在动,是感觉它在动。

主要形式:1动景运动,它的原理就是运动后像,前一个动作仍存留在脑海中,后一个动作已经开始了,让我们误以为这两个动作是连续的。例如:持续播放的电影胶片,连续翻动的小人书,霓虹灯。

2诱发运动,它是指有两个物体同时出现,一个物体在动,另一个物体相对静止。而我们觉得静止的物体在运动。例如,火车离开站台时,感觉树木在倒退。

3自主运动,它是指感觉一个静止的物体在运动。例如,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我们长时间盯着一个点燃的烟头,感觉这个烟头在晃动。

4运动后效,它是指先后出现两个物体,第一个物体是运动的,第二个物体是静止的。我们却误以为第二个物体是朝着第一个物体相反的方向运动。例如:火车在开动,先映入眼帘的是向下倾泻的瀑布,接着又看见向上运动的梯田。实际情况是,梯田是静止的,但我们先看见向下的瀑布,就觉得后看见的梯田在向上运动。再例如:火车到站了,车停了,我们却仍觉得火车在动。

1、含义

惠特海默称这种原先静止的两条线,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为似动现象。

2、对历史上几种解释的批评。

在惠特海默以前,已经有不少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惠特海默根据他的实验结果对他们的解释进行了反驳。

⑴、以冯特为代表,认为似动现象是眼球的跟随运动造成的。

反驳:惠特海默设计灯光实验证明了这一解释的错误,由于眼球运动至少需要130毫秒,在60秒毫秒的时间内,不可能同时出现似动现象。

⑵、当a线先出现B线后出现时,人们通过推理产生了错觉。

反驳:如果是推理,那么其他时间也应该产生推理,而不是只在60毫秒左右才产生似动现象。

⑶、由于人们没有对两线之间的空隙加以注意,所以产生了似动现象。

反驳:惠特海默专门设计实验要求被试特别注意两线之间的空隙,结果反而加剧了似动现象的发生。

3、惠特海默的解释

惠特海默认为,在一切心理现象中,整体都不可分析为元素,整体不等于各部分的总和,整体先于部分,且大于部分之和并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

自动现象只有在刺激物孤立的情境中产生,这是因为刺激物孤立时,观察者失去了判断刺激物的特征的参照线索。似动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产生。

似动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运动的现象。

在暗室里,如果出现一个微弱的、静止的光点,在注视片刻后,就会觉得这个亮点似乎在其附近来回运动,这种现象称为自动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62192.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