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的老臣指的是谁?

回答:

老臣指诸葛亮。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译文:定夺天下先主曾三次到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和继业忠诚满腔

诸葛亮剧照

“老臣”是指(诸葛亮),他和三国中的(蜀)国荣辱与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

全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译文: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常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扩展资料

《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一、向大臣们宣示皇恩

清朝时期有很多的大臣年龄已是古稀之年依然在位给皇帝当差,每个朝代大臣们年龄只要超过70岁,就必须辞官回乡,要把机会留给年轻人,但到了清朝的皇帝就打破了这个制度,清朝的皇帝对一些尽忠职守、勤劳国事的大臣待遇极好,这种做法可以激励那些正在仕途上拼搏的官员,同时也彰显皇帝对大臣的关怀。

当那些深受宠信的年老大臣要辞官回乡时,清朝的皇帝们都会选择好言相留,并对他们的政绩多加赞赏,要求这些大臣们继续为朝廷效力。

有的大臣年龄和身体确实不堪重任,皇帝会恩准他们辞官回乡的请求,即使这些年老的大臣回乡了依然可以得到朝廷的俸禄,朝廷也可以给这些年老大臣的子孙安排好的官职,让老臣的子孙们一直享受着朝廷的恩典。

只要你对君主对朝廷忠心不二,就可以永远保持手中的权利,长享富贵,清朝对高龄老臣的优待做法,笼络了大臣的心,宣示皇恩,让更多的官员一心一意为朝廷办事。

二、高龄老臣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清朝时期之所以有很多高龄老臣还在为朝廷效力,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些高龄老臣有许多是三朝元老,三朝元老的威望依然还在,一些高龄老臣都是辅佐先帝爷一路坎坷走过来,对于一些刚刚继承皇位的皇帝在某些政务上需要这些老臣的支持和出谋划策。

毕竟高龄老臣的朝局经验比较丰富,历朝历代争夺皇位的皇子都需要依附一些元老级的老臣,老臣对整个朝局变动的影响力巨大,即使有些皇子继承了皇位,如果没有得到老臣的顶力支持,皇位也会受到威胁。

康熙继位之初,众多老臣为求自保,不愿成为皇室争夺权利的牺牲品,直到康熙除掉了鳌拜,众多老臣才慢慢开始顺服康熙,有了众多老臣的支持,康熙的治国之策才能顺利进行。

三、利用老臣来平衡朝局的权利之争

清朝的孝庄太后最擅长的驭人之术就是平衡双方的权利,如果其中一方权利突出就会让另一分来打压他们,而孝庄自己坐收渔利,对于朝廷而言,不能让权利倒向任何一方,由于高龄老臣在位时间长根基稳,老臣自己培养的门生也多,只要管好这些老臣就能让朝局一直稳定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64061.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