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生平简介

汉高祖刘邦,沛郡丰邑中阳里(现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氏。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达大度,知人善任。

公元前二一六年,时年三十一岁,为泗水亭长。公元前二零九年壬辰岁九月,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趁另一位将军项羽,和秦的大军打拉锯战,没有秦国主力和他的军队对阵之余。

以蜀地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方有萧何的辅助下,终于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项羽突围不果,自杀于乌江边,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

扩展资料

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季布和丁公他们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刘邦做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就把他抓了起来。但想到自己也需要他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为郎中。

丁公是季布的舅舅,他听说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对刘邦有恩的人就更不用说了。没想到,他却被刘邦抓起来。

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籍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建立汉朝后,刘邦以文治理天下,征用儒生,诏令天下,广泛求贤。即位的同年6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

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在平定天下后,刘邦以儒家思想为主,以法家思想为辅,取消秦朝“严刑峻罚”的做法,废除连坐法及夷三族,提出了“德主刑辅”。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刘邦做了皇帝,也采取措施对皇权进行了巩固。各地的异姓王,有兵将,还三心二意。其他将领,为功劳大小和赏赐的多少争斗不止,如果安抚不当,就会投奔那些异姓王作乱。还有原先六国的后代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中央,丞相的权力对他这个皇帝也构成了威胁。刘邦从做了皇帝,到最后病死,中间有八年时间,基本上都用在了解决这些让他不放心的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邦

1、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早年不事生产。秦朝建立后,出任沛县泗水亭长。后因释放刑徒,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义后,集合三千子弟响应,攻占沛县,自称沛公,投奔反秦义军首领项梁,任砀郡长,受封武安侯。

2、秦二世三年(前207年)率军进驻灞上,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废除秦朝苛法,约法三章。鸿门宴之后,受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及汉中一带。他能够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积极整合反对西楚霸王项羽的力量,最终击杀项羽,于汉五年(前202年)赢得楚汉之争,统一天下。

3、即位于定陶氾水北岸,后来定都长安,建立西汉。称帝后,刘邦陆续消灭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同时建章立制,休养生息,励精图治。

4、兵员归家,豁免徭役,重农抑商,恢复社会经济,安抚人民,稳定统治。在“白登之围”后宣布开放边境关市,缓和汉匈关系。

5、汉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在讨伐英布叛乱时伤重不起。同年在制定“白马之盟”后驾崩于长安,谥号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长陵,

汉高祖刘邦,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因为被项羽立为汉王,所以建国国号定为“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为了和后来刘秀建都洛阳的“汉”区别,历史上称为“西汉”。

刘邦年轻时放荡不羁,鄙视儒生。称帝以后,他认为自己是马上得天下,《诗》《书》没有用处。陆贾说:“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刘邦于是命陆贾著书论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资借鉴。他命萧何重新制订律令,即“汉律九章 ”。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如意,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对,只好作罢。高祖十二年,刘邦因讨伐英布叛乱,被流矢射中,其后病重不起。公元前195年4月,刘邦在长安长乐宫崩逝,葬于长陵(今陵西咸阳以东)。

关于刘邦的身世之谜,史书记载有非婚生子的结论,就是说,刘邦其实是私生子。《史记·高祖本纪》中讲到,刘邦生得仪表非凡,相貌堂堂,却不讨其父亲太公的喜欢,常被指责为“亡(无)赖”,不能“治产业”。“及壮”,30岁才与好友一起“学书”,“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当然,也有学者不赞成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农民出身的刘邦当上皇帝后,其卑微的出身使当时许多封建贵族难以接受。为此,刘邦的部下及其后代需要神化刘邦。《史记》描述刘母怀孕的情景,正是顺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因此,《史记》《汉书》对刘邦出生的记载应是神话,这在古代史书中并不鲜见。

从《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有关描述可以看出,为了神化刘邦的“龙种”身世,故事也多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比如水域环境(“大泽”),因为龙是“水虫之神”,“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接着刘媪“梦与神遇”,暗示刘邦是受天命而生的龙种。“蛟龙于其上”,表明刘邦乃“感龙而生”。东汉的王充在《论衡·奇怪篇》提及此事时,更明言龙在空中而行,刘媪感龙而孕是“吉祥之瑞,受命之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64345.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