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在哪个朝代?

三国就是一个朝代。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265年,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正式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280年,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三国时期彻底结束。

三国时期的经济制度

1、屯田制

西汉以来,历代为解决军粮供给、军费开支及补充国库储备,多组织士兵、利用犯人或招募百姓垦种。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

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士兵及其家属进行垦种,民屯则以民户为主体进行有组织之屯垦,其中也有利用犯人者。此外,明代还有商屯。东汉末,曹操组织的屯田为民屯,效果非常显著。其后,历代多沿此制。

2、租调制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在《收田租令》中颁布了新的租调制,规定的田租是每亩每年缴纳粟四升:户调是平均每户每年缴纳绢二匹、绵二斤,具体实行时根据民户的资产划分等差进行征收。这种征收实物的户调制,实际上自东汉后期以来就已经开始,而曹操把它正式确定下来,并以此代替了繁重的口赋和算赋。

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曹魏政权起到了一定的巩固作用,使它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中据有了实力上的优势。租调制也是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对后代的赋税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孙吴三个主要政权。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迫使汉献帝禅让帝位,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孙吴。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到208年的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2月8日,曹魏权臣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让帝位,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结束,晋朝时代开始。

280年,晋灭孙吴,统一全国。至此,三家归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64461.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