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什么更什么?

夏天到了,树更绿了。

夏天到了,天更蓝了。

夏天到了,水更清了。

夏天到了,花更香了。

仿写可以从这样几方面来考虑它的隐性要求:

(1)看例句是单句还是复句,是陈述句还是疑问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肯定句还是否定句,是长句还是短句。

(2)看单句内部短语的结构,看复句中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3)看语体色彩,看感情基调。

(4)看关键性词语等等。要十分重视对隐性要求的分析。

夏天到了天更热了。

气温高是夏季最显著的气候特征,但因地域、干湿环境的不同,会产生炎热干燥或者湿热多雨的不同气候。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夏季的气候并非一样。

总体来说,我国东南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西南高海拔地区夏季凉爽降水少,西北地区夏季炎热干燥。

夏天的气候特征:

我国的夏季盛行东南风,东南季风从海洋带来湿润空气,首先登陆我国南方地区,同西伯利亚冷风在大陆交锋,所以我国南方地区最早进入雨季。

随着东南季风的加强,我国北方的七八月份也将迎来多雨的天气。民谚:“五月华南六月长(长江中下游),七八两北(华北东北)雨茫茫。”很形象的描述我国降雨带的移动情况。

是夏天这个季节来临了的意思。还有一层意思是夏天给人一种清爽想要谈恋爱甜甜的感觉。

夏天最热天气:三伏天。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秋分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

在传统意义上的一伏、二伏、三伏开始时间计算,而所说的初伏、中伏、末伏,其实就是所谓的一伏、二伏、三伏。传统意义上都是根据干支纪元日推算得出数据,比如初伏为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每10天为一个庚日),此后没个10天为1个伏天。

如果遇到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那么二伏将会有20天,一伏、三伏保持10天不变;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只有4个庚日,那么二伏就是10天。也就是说,三伏天每年的天数其实并不一样,有的是30天,有的年份是40天。

三伏天分析:

“三伏”,据说是古代秦德公最先提出的,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伏”是隐伏起来避暑的意思。三伏是一年里最热的时期。那么,三伏的日期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来确定的。每年夏至日起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叫做“三伏”。

“庚”就是十天干中的“庚”,庚与庚相隔是10天,初伏到中伏的时间固定是10天。中伏到末伏的时间,由于末伏日期是定在立秋日起第一个庚日,所以相隔的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前有四个庚日时,则中伏到末伏的时间间隔为10天;夏至到立秋之前有五个庚日时,则中伏到末伏的时间间隔为20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71106.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