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义?什么是正义?

1、公义

可理解为如下几种概念:

(1)公平正义 。公平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是制度、系统、大型活动的重要道德品质。公平包含公民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生活的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分配公平。

包括社会正义、政治正义和法律正义等。公平正义是每一个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因此,许多国家都在尽可能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力度的同时,高度重视机会和过程的公平。

构筑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需要全社会进行长期努力,要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道德、法制等方面的素质,使人们有渴求公平正义的意识、参与公平正义的能力和依法追求公平正义的行为。

(2)社会正义。从柏拉图反驳Thrasymachus关于正义只是强者的论点以来,社会正义一直都是个很媚惑人心的概念。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即主张一个理想的国家必须柱立在四个基础上:智慧、勇气、节制以及正义。

而社会正义中的社会则是指将正义这个概念实践于律法上,并且因为每个社会的文化、政治以及道德观都不尽相同,所以社会正义在不同的社会中也会有着不同的义意与实践。

另外,社会正义也指社会上不同阶级与领域之间付出和所得的公平性,因此这一词也常被政党拿来做为所得重分配的依据。

(3)按照神的标准公平公正。神要求我们在人类关系上做到公正公平(见诗篇15:2)。但是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公正地对待神,不可非难神,在心灵上做到正确。男人和女人在生活中必须学会理解什么是正确。这种知识只能来自神。

"耶和华的道理洁净,存到永远;耶和华的典章真实,全然公义”(诗篇19:9)。得到神的高标准是天下男人和女人的职责:"耶和华啊,谁能寄居你的帐幕?......就是行为正直、做事公义、心里说实话的人"(诗篇15:1-2)。亚伯罕信仰神,并相信神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正确的。

2、正义

法律层面的正义

(1)正义的概念

正义是人类社会普遍认为的崇高的价值,是指具有公正性、合理性的观点、行为、活动、思想和制度等。正义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正义观。

衡量正义的客观标准是这种正义的观点、行为、思想是否促进社会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否满足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需要。

正义最低的内容是,正义要求分配社会利益和承担社会义务不是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正义的普遍性是要求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平等或是量的均等、或是按人的贡献平等或按身份平等,分配社会利益和义务;分配社会利益和义务者要保持一定的中立。

总而言之正义是彰显符合事实、规律、道理或某种公认标准的行为。

(2)正义的分类

根据正义涉及的不同领域的标准,可以把正义可分为制度正义,形式正义和程序正义。制度正义指社会制度的正义,具体是指社会财富、资源、责任、义务分配是否公平和正当。

形式正义是对法律制度的公正一致的执行,它不管法律制度本身是否符合正义,它强调法律制度始终如一的实现。程序正义是指保证实现制度正义和形式正义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制定正义的法律,应有公正的立法程序,同样,保证司法公正,也要有公正的司法程序。

(3)法律与正义

法律与正义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正义对法律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正义作为法律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作为区别良法恶法的标准,始终是法律进化的精神驱动力。

同时,法律也是实现正义的重要手段,正义的最低要求是限制任意暴力。法律运用国家强制性,保护社会主体的合法利益,通过裁决纠纷,惩治非正义的违法行为,以实现社会正义。

正义是社会制度得以建立的前提。

扩展资料:

宇宙正义原则

首先,从自然哲学角度来看,所谓宇宙正义原则在习惯上被作为一个自然哲学的命题,即万物或者一切存在者产生出来又返归于它的地方。

宇宙万物方生方死、生生灭灭之际,那在万物动变的多样性背后起着主宰或支配作用的是第一性原则(或者称之为宇宙正义)。万物由它产生,也必复归于它,都是按照必然性;因为按照时间的程序,它们必受到惩罚并且为其而受审判。

其次,从政治哲学角度来看,该原则指明了个别(个人)在自己的存在中愈是充分地实现普遍的必然性,愈是准确地恪守总体为其规定的存在范围,就愈会由此改变个别物的命运。

并且在关于世界的必然性(正义法则)和个人存在的论述中,隐含着对正在形成的国家秩序来说至关重大的问题:现实的个人如何对待具有普遍效力的国家的规范、法律和传统法则。

最后,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宇宙正义也就是神法、自然法或理性法,这种正义不止于实在法意义上的正义,而是高于实在法并赋予实在法以合法性的“天神所重视的天条”,它在内容上表现为一些普适性的道德法则。

关于自然法的含义,在人类认识史上出现过多种不同的认识。但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指定法制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自然法观念源于希腊,成于古罗马,是古罗马的“万民法”催生了“自然法”。西文之“自然”(拉丁文natura,英文nature)最早是指物质宇宙,是指运动、强力、水火、湿气、生殖等等。

“自然”的最简单和最远古的意义,就是从作为一条原则表现的角度来看的物质宇宙。此后,后期希腊各学派回到了希腊最伟大的知识分子当时迷失的道路上,他们在“自然”的概念中,在物质世界加上了一个道德世界,这个“道德世界”就是“按照自然而生活”。

中世纪教会法学者惯于使自然法与上帝法相一致,不过有的学者在自然法中强调上帝的理性,有的学者却强调上帝的意志罢了。

在近现代,根据自然法的伦理学说,在某种意义上,支配人类行为的道德规范,起源于人类的自然本性或和谐的宇宙真理;而依照自然法的法学理论,法律准则的权威,至少部分来自针对那些准则所具道德优势的思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义

“公义”是汉语词语,拼音是gōngyì,意思是公正的义理;公众的议论,舆论;亦作“公议”。

出处:

《荀子·修身》:“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

《书》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以公义胜私欲也。”

《韩诗外传》卷六:“则公道达而私门塞,公义立而私事息。”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二》:“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私怒伤天下公议。”

宋·秦观《白敏中论》:“夫公义私恩适不两全,犹当以道,权其轻重,奈何无故而废之哉。”

鲁迅《华盖集续编·死地》:“历史上所记的关于改革的事,总是先仆后继者,大部分自然是由于公义。”

《后汉书·袁术传》:“绍议欲立刘虞为帝,术好放纵,惮立长君,托以公义不肯同,积此,衅隙遂成。”

唐·韩愈《顺宗实录五》:“﹝执谊﹞既而为叔文所引用,初不敢负叔文,迫公议,时时有异同。”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晦翁错问了事,公议不平,沸腾喧嚷。”

“公义”造句:

1、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

2、追求公义仁慈的,就寻得生命、公义和尊荣。

3、他要按公义审判世界,按公正审判万民。

4、你们若知道他是公义的,就知道凡行公义之人都是他所生的。

5、在公众大会堂中真理绊跌,且公义不得其门而入。

6、他要按公义审判你的民,按公平审判你的困苦人。

7、使人领受明慧的教训,就是公义、公正和正直。

人民的公义是指人民公正,公平,公共的义理。

不私为公,公义就是指公认的义理。

不邪为正,正义就是指正直的义理。

公义与正义的区别:

1、这两个词从字面上看虽然一字之差,但所包涵的含义还是有所不同的。

2、公义主要是指公正,公平,公共的义理,偏向于正确公正的道理;而正义一般是指一种道德评价,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所应当做的是事,更偏向于品性,品格。

3、这两个词虽然有所区别的,但有时候在一定的语言环境里,也有部分含义是相通的,都包涵正确,正义,公正的含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71570.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