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土母质在一定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并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形成的。

母质层与环境之间发生了频繁的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形成土壤腐殖质和粘土矿物,发育了层次分明的土壤剖面,也出现了具有肥力的土壤。

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同时存在并同等重要和相互不可替代地参与了土壤形成过程。

原始

土壤形成过程

是从裸露岩石表面及其风化物上

低等植物

着生到

高等植物

定居之前形成土壤的过程。包括着生

蓝藻

绿藻

甲藻

硅藻

岩生

微生物的“岩漆”阶段,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在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中,细土和有机质不断增多,为高等植物的生长准备了肥沃的基质。这一

成土过程

主要发生在高山区。

盐渍化

形成过程

由地表季节性的积盐和

脱盐

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构成,主要发生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

和滨海地区,可分为

盐化

碱化

两种过程。

盐化过程

指地表水、地下水和

母质

中的易溶性盐分,在强烈的

蒸发作用

下,通过

土体

毛管水

的垂直和水平移动,逐渐向地表积聚的过程;

碱化过程

交换性

钠不断进入

土壤胶体

的过程,其前提是

土壤溶液

钠离子

的浓度较高,它使土壤呈强碱

性反应

,并形成

碱化层

钙积过程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碳酸盐发生移动和积累的过程。在季节性

淋溶

条件下,降水将易溶性盐类从土体中

淋失

,而钙、镁只部分淋失,部分仍残留在土壤中。因此,土壤胶体表面和土壤溶液中被钙或镁所饱和,在雨季向下移动的钙

淀积

在剖面的中部或下部,形成

钙积层

粘化过程

土壤剖面

粘粒

形成和积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温暖、湿润的暖温带和

北亚热带

气候条件下。由于那里

化学风化作用

盛行,使

原生矿物

强烈分解,次生

粘土矿物

大量形成,表层的粘土矿物向下淋溶和淀积,形成淀积粘化土层。

白浆化过程

是在季节性还原淋溶条件下,粘粒与铁、锰淋溶淀积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冷湿的气候条件下。在地下水季节性浸润的土壤表层,铁、锰与粘粒随水流失或向下移动,在

腐殖质层

(或耕层)下形成

粉砂

量高,而铁、锰贫乏的白色

淋溶层

;在剖面中、下部则形成铁、锰和粘粒富集的

淀积层

富铝化过程

是土体中脱硅、富铝铁的过程。在热带、亚热带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

风化产物

和土体中的

硅酸盐类矿物

被强烈水解,释放出

盐基

物质,产生

弱碱性

条件,可溶性盐类、

碱金属

周期表

第Ⅰ族的

主族元素

,如钠、钾,它们的

氢氧化物

易溶于水,呈强碱性)和

碱土金属

(周期表第Ⅱ族的主族元素,如镁、钙,它们的氧化物都呈碱性)盐基及硅酸大量流失,而铁、铝等元素却在碱性溶液中沉淀,形成土体中铁、铝氧化物的富集,使土体呈红色。

有机质积累过程

是在木本或

草本植被

覆盖下,土体上部进行的有机质积累过程。它是

自然土壤

形成中最为普遍的一个成土过程。根据地表植被类型的不同,包括

漠土

有机质积累过程、草原土有机质积累过程、

草甸土

有机质积累过程、林下有机质积累过程、高寒草甸有机质积累过程和湿生植被的泥炭积累过程等。

潜育化过程

是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在长期渍水的条件下,空气缺乏。有机质在嫌气分解过程中产生还原物质,高价铁、锰转化为亚铁和亚锰,形成一个蓝灰色或青灰色的还原层次,称为潜育层。

灰化过程

是土体表层SiO2残留,Al2O3和Fe2O3淋溶、淀积的过程。在寒带或寒温带针叶林植被下,由于凋落物富含单宁和树脂类物质,在真菌作用下生成有机酸,它使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强烈分解。伴随着有机酸溶液的下渗,土体上部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淋失,难溶的Al2O3和Fe2O3也从表层下移,淀积于下部,只有极耐酸的SiO2残留在土体上部,形成一个强酸性的灰白色淋溶层,称为灰化层。

土壤熟化过程

是在耕作条件下,通过耕耘、培肥和改良,促进水、肥、气、热诸因素不断谐调,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产方面转化的过程。通常把种植旱作条件下的定向培肥土壤过程称为旱耕熟化过程;把淹水耕作,在氧化还原交替条件下的定向培肥土壤过程称为水耕熟化过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71992.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