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外电子排布式怎么写

首先要知道能级能量的高低: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5f<6d<7p 依次写

 对于某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先确定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即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如24号元素铬,其原子核外总共有24个电子,然后将这24个电子从能量最低的1s亚层依次往能量较高的亚层上排布,只有前面的亚层填满后,才去填充后面的亚层,每一个亚层上最多能够排布的电子数为:s亚层2个,p亚层6个,d亚层10个,f亚层14个。最外层电子到底怎样排布,还要参考洪特规则,如24号元素铬的24个核外电子依次排列为 1s22s22p63s23p64s23d4 根据洪特规则,d亚层处于半充满时较为稳定,故其排布式应为: 1s22s22p63s23p64s13d5 最后,按照人们的习惯“每一个电子层不分隔开来”,改写成 1s22s22p63s23p63d54s1 即可。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规律:

1、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

2、最外层不超过8个。每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n代表电子层数),即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第三层不超过18个;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只有1个电子层时,最多可容纳2个电子)。

4、最低能量原理:电子尽可能地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进入能量高的轨道,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5、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状态相反。

6、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子中的电子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扩展资料

一、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较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表现出还原性,在化合物中显正化合价。

2、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或等于4,较易获得电子,活泼非金属原子易形成阴离子。在化合物中主要显负化合价。

3、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为8电子(氦为2电子)稳定结构,不易失去或得到电子,通常表现为0价。

4、核外电子排布的几条规律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不能孤立地应用其中一条,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排布的电子数为2×32=18个,而当M层是最外层时,则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

5、书写原子结构示意图时要注意审题和书写规范:看清是原子还是离子结构示意图,勿忘记原子核内的“+”号。

二、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特征

1、原子核中无中子的原子:H。

2、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H、Li、Na。

3、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Be、Mg、He。

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Ar。

5、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C;是次外层3倍的元素:O;是次外层4倍的元素:Ne。

6、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H、Be、Al。

7、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Be。

8、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Si。

9、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Li、P。

10、电子层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有Li。

11、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2倍的原子有He、C、S。

12、最外层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有O。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核外电子排布

判断方法

1,若为非金属单质分子,除氢气,氦气外,一般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如氖气,氯气,氮气,白磷。

2,化合物分子中若含氢,则氢原子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其最外层为2个电子。

3,若化合物分子中不含氢,则按下述方法逐一判断:价电子数+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8.

如PCl3

,P价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为5,,化合价为+3,5+3=8,所以P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同理,Cl

价电子数为7,化合价为-1,绝对值为1

,1+7=8,Cl

也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在

PCl5中,P价电子数为5,但化合价为+5,5+5=10,所以五氯化磷中的磷不是8电子稳定结构。由上述方法可知

答案为B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81194.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