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干校是什么意思

一、五七干校:

是中国文革时期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名实相差悬殊,其实是一种“变相劳改”的场所。

二、五七:

是指《五七指示》。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在这个指示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同时也要批判资产阶级。五·七指示也成为“文化大革命”中办学的方针,造成了教育制度和教学秩序的混乱。

扩展资料

形成背景:

1966年初,毛泽东对中国政治形势的分析已经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此时,他认为,在中国已经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领导权不在无产阶级手里,而落入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手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央有,省里有,地区一级有,县一级有,公社一级有,甚至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一级也有。而且,从面上看,工厂、机关、学校、部队里面,都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随着毛泽东这一认识的形成,他对干部参加劳动的问题,更加感到迫切了。可是,他看到,过去中央光是号召干部参加劳动,但各地执行的情况很不一样,可以说,大部分没有认真执行。许多地方流于形式,走过场。

正当毛泽东认真考虑这一问题时,林彪给毛泽东寄来了一份报告。林彪寄给毛泽东的是1966年5月2日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给中央军委的报告。这份报告说,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军队搞生产确实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一)、恢复了我军的老传统。

(二)、可以为国家开垦一批农田。

(三)、可以为国家提供一批粮食。

(四)、全生产的部队仍可进行一定的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

(五)、边疆部队搞生产,可以同发展边疆经济、建设国防结合起来,具有特殊意义。

我们总的想法是:假如军队在战备时期多搞点生产,在三五年内为国家提供四五十亿斤粮食,这就等于准备好了大约七八百万人一年的军粮。这是战备的物资条件之一。

毛泽东看了这个报告后,肯定了报告中提出的五条做法和总的想法。但毛泽东考虑问题的思路,却不限于军队生产的范围。他考虑得更深更远。他由军队搞生产,联想到办一种“大学校”的问题。这种“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在“大学校”里,可以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生产,由此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正好与他1958年所设想的办人民公社的初期思路相合。

基于这一考虑,毛泽东于1966年5月7日给林彪写了一封信。这封信也就是著名的五·七指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七指示

主要区别是,性质不同、名字来源不同、针对对象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干校

干部学校,即培养训练干部的学校,也特指“文革”中按照“五·七”指示精神建立起来的,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

2、牛棚

特指在文革中林彪、四人帮等为主的红卫兵造反派政府和群众关押改造,限制“牛鬼蛇神”人身自由的场所。

二、名字来源不同

1、干校

五七干校,是上世纪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各地各部门根据毛泽东《五七指示》兴办的农场,是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思想教育的地方。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看了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这封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的信中,毛泽东要求全国各行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这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这个大学校,又能从事群众工作,参加工厂、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要随时参加批判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斗争”。

2、牛棚

牛棚原为饲养牛的棚子,中国文革时常指羁押受害者的地方。红卫兵以交代历史问题,工作问题等和改造思想为借口对受害者隔离审查,因这些人被诬称牛鬼蛇神,故名牛棚。

牛鬼蛇神原意是指是阴间鬼卒、神人,牛头马面、人面蛇身之鬼神。在57年反右斗争时毛泽东称那些右派们,即地主、富农、反动派、坏分子,以及右派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五类分子中的资产阶级右派为“牛鬼蛇神”。

三、针对对象不同

1、干校

集中容纳中国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

2、牛棚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中国上上下下都掀起了红卫兵革命造反派关押批斗“黑七类”,(即地富反坏,四类分子和历史反革命,现行反革命,以及走资派等黑七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风暴,从中央到地方,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到各省市县、以及农村的基层公社、村镇都开始效法北京红卫兵、造反派的一些做法。

农村将原有的“四类分子”集中关押批斗改造,城市则将“四类分子”及其延伸的“黑七类”(包括四类分子以外的“右派”、“历史,现行反革命”、“资本家”、“走资派”)有很多当权的老干部、知识分子以及部分群众遭到批斗,被戴上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历史、现行反革命分子、叛徒、特务等帽子,这些人被引申统称为“牛鬼蛇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干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牛棚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以贯彻毛泽东“五七指示”精神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为名,将国家党政机关干部、科研文教部门的知识分子等下放到农村,对他们进行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的地方。

“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文革”期间,作为上海市的远郊县,奉贤县境内共建立市级五七干校达9所之多。

1968年10月5日,《人民同报》发表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材料,编者按中引用厂毛泽东关于“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于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的批示。

上海市财贸干校

由于把下放劳动作为干部“重新学习的根本途径”,坚持“一面学习,一面生产”的教育方针,干校建立初期在“生产劳动”方面,特别强调劳动和生活的艰苦性,特别强调“越苦越累越能锻炼和考验人”,人为地强化劳动强度和生活的艰苦程度。

1968年10月14日,市直干校首批先遣队到达后,立即投入劳动,搭建草房作住宿用,同时改造大批盐碱低洼地作为劳动基地。1969年11月,市工交干校首批先遣队到校后,冒着严寒筑公路、造校舍,在荒滩上共建造房屋3.4万平方米。

以上内容参考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五七干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91909.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