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剧理论的内容

拟剧论包括以下几点:

1)人通过符号进行表演,目的是赢得观众的认可。

2)表演分类,主要为“前台行为”和“幕后行为”。

拟剧论的实质是人们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个理想形像的策略,戈夫曼据此提出了印象管理的几种策略,具体如下:

1)表演者要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努力表现出一致。

2)使别人产生错觉的表演。(即“误解表演”)

3)神秘化表演,也就是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从而使他人对其产生一种崇敬心理。

4)补救表演。

“拟剧理论”是一种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人际传播情景论,渗透于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正如莎士比亚《皆大欢喜》中所述的那样:“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不过是这舞台上的演员,他们各有自己的活动场所,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扮演很多角色。”

一、理论提出者:戈夫曼

此部分内容做了解即可,可据此准备一个戈夫曼的名词解释。

如果将米德、库利视为符号互动论的第一代代表人物,布鲁默就是第二代代表人物,而 戈夫曼(Erving Goffman)则属于第三代代表人物 。

与早期的符号互动论者一样,戈夫曼并不关心客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而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符号互动。

阅读戈夫曼的著作,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莎士比亚的著名比喻,故社会学界将戈夫曼的理论称之为 “拟剧理论”或“戏剧理论” 。然而,不管戈夫曼的理论表面看多么新颖、有趣,其理论原则与詹姆士、米德 、库利等创立的符号互动论则是一脉相承的。

不同的是,早期符号互动理论强调人们获得和使用符号的能力,敏锐且正确地指出了人际传播与“物际”传播的重要区别, 其研究重点在“符号” ;而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 其研究重点在“互动”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

二、拟剧理论 

(一)理论简介

重在理解,可据此准备一个拟剧理论的名词解释。

戈夫曼在其著作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 中对拟剧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且试图 用它来解释人们之间互动的一些基本过程和原理 。

戈夫曼认为, 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作一种表演。生活中的每个人,总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观众的注视下进行角色呈现。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往往想要给予某种印象或尽量避免与给予的印象相抵触。 对于他们而言,正在扮演的角色是其最重要的角色,他们声称具有或被赋予的品性是他们最为本质和特有的品性。也就是说, 当演出结束,演员回到后台才显现出真实的面目,恢复本来的自我。 后台就是观众止步、闲人莫入的地方。用于分隔舞台(前台)和后台的屏幕把通过表演展现出来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隔离开来,也把演员与观众分隔开来,从而造就出一个表演中的世界,使观众暂时忘记现实的存在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表演的世界中去,跟着演员所呈现出来的那个角色去体验另一种生活。

(二)相关核心概念阐述

以下概念介绍比较抽象,大家做到基本理解即可。此外,可对每个概念进行简单的记忆。

戈夫曼拟剧理论的展开就是 通过对一系列舞台表演概念的解释实现的 。

· 前台与后台

他引入戏剧表演中的 “舞台” 一词,将人类的表演场也称作舞台。舞台又被划分为 前区(前台) 和 后区(后台) 。

前区 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存在,人们所扮演的通常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和社会化的自我 。前区的活动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前者包括舞台设施、装饰品、布局以及其它一些为人们在舞台空间各处进行表演活动提供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背景项目;后者是能使观众确认表演者的传达性配件,体现了表演者的身份特征并期望表演者将它们带入舞台设置中去。

后区 活动破除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更多的是自发性主我的流露。在后区,人们不必像在前区那样关注自身形象以及布景的限制,其行为是自然放松的。不过,后区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前区和后区也只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

尽管一个区域被认定为具有与它固有联系表演的前台或后台区域的倾向,但仍有许多区域在此时情境中作为前台区域,在彼时情境中又作为后台区域出现。就是说 ,前区和后区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前后台”区分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第一,确保“前台”能够实现选择性呈现,让演员在表演中将不符合观众期待的行为隐藏在“后台”;第二,建构并巩固权威,一方面隐藏行业秘密、建构专业权威,另一方面制造观众与演员的距离感,巩固个人的权威。

· 表演框架

社会事实成了一种难以捉摸的与场景有关的概念。社会场景形成了我们语言表达及行为方式框架神秘的基础。当一个表演者想要观众相信自己的表演是真实的,他必须首先有充分的自信认为自己对场景及自我概念的把握是正确的。因此,戈夫曼并不关心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而是关心这个世界在人们心目中的状况,即人们对它的定义。“我所面对的也不是社会生活的结构,而是个人在他们社会生活的任一时刻所拥有的经验结构。” 这种主观的经验结构就是所谓的表演框架 。它是“一种情境定义,是根据支配事件——至少是社会事件的组织原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主观投入做出的。”在这个框架中,角色被扮演并可以窥见到表演者的自我。自我就不再是一种半遮半掩在事件后面的实体,而是在经历这些事件时管理自己的一种可以变化的程式。

简言之, 表演框架 是人们所依据的、在被社会大多数人接受的社会规范系统中形成的主观经验结构,即 那些社会大舞台表演的依据或脚本。

· 印象管理

为使人们根据不同的表演框架,更灵活地进行角色的转换和定位,戈夫曼提出了诸多印象管理的技巧。

他认为,“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具体目标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这就是所谓的“印象管理”。

戈夫曼印象管理的策略主要有四种:理想化表演、误解表演、神秘化表演和补救表演。

理想化表演: 核心是“掩饰”,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显示理想化的面孔。戈夫曼认为,人们经常在前台演出中竭力展示他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因而不可避免地在演出中隐藏某些事物。

神秘化表演: 是与互动方保持一定距离,使对方产生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演员经常通过限制自己与观众的接触,而将其演出神秘化。借助自己与观众间的社会距离,演员可以在观众中造成一种令人敬畏的印象,还可以避免观众对演出提出质疑。观众也卷入到这一过程中,经常以尊敬的方式,对表演者这一行为进行配合。

误解表演 :指使别人产生错觉,即得到假印象的表演。误解表演有两个目的:获得利益和满足虚荣心。误解表演也存在着善意恶意之分。

补救表演 :是用来应付一些非预期的意外行动的,如无意的动作、不合时宜的后台闯入等。

(三)理论评价

此部分可以“可借鉴处”和“不足处”为逻辑进行理解,然后分别提炼关键词进行简单记忆。

从戈夫曼的理论中可看出他是 承认社会对人的存在的决定作用的 ,尤其是他提到一定的社会规范对人的限制作用。这一点是正确的认识。社会的确像是“剧作家”,它仿佛以无形的力量为每个个体准备好了一定的剧本,并由此而生出期望来要求个体进行“表演”。

但从整体上看,他的理论重心并不在此。 他所讨论的是微观社会过程中的人际互动问题 ,他强调的是个人的“形象管理”,而这种形象管理的背后是人的经验结构,这正是戈夫曼所关注的对象。

当然,在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论述中,他对表演、自我和情景定义等的论述, 人为地夸大了人在行动中的虚假的一面 。他把人际互动中的虚假性片面夸大了。也正因为这样,他受到了周围人的尖刻的批评。

此外,在戈夫曼的理论中,可以发现 他非常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如他在前、后台关系转化时提到的,这种转化的前提是个体对一定情境的意义界定。在对剧组表演论述中他又指出对某些特定情景定义的维护是剧组表演进行的前提等等,仿佛在这其中决定人的行为变化的都是人的主观因素,而一定的社会客观因素以及特定的历史条件限制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戈夫曼过于强调了人的行为的主观性,使他的理论有了缺憾。

总的来说,欧文·戈夫曼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他对人的微观社会行为的研究还是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他的拟剧理论,虽说有诸多偏颇之处,但是他的生动而又深刻的理论主题,还是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兴趣,加深了人们对微观领域的探讨与研究。从这点讲,他的这种开创精神与研究态度也是对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一份贡献和对后来者的一种激励。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拟剧理论”

此部分内容可在理解后背诵框架。

(一)“拟剧表演”元素在网络社会中界限模糊

不可否认,拟剧理论在网络社会中仍具适用性,但究其元素在复杂多变的网络中已受社会活动的条条框框限制,因网络社会每时每刻转换着不同的场景模式,模糊了其元素在原有的社会场景的分界线,台前与幕后间清楚的区分界限模糊,相应地造成其表演者身份认证的模糊。

1.完美的表演框架界限模糊

网络社会是一个高度“自由化”的社会,网络的“匿名性”可使参与者的真实身份全部或部分隐藏起来。社会化参与度的高涨,使受众对于在网络中所挑起的话题有着不同的“声音”,人们在个人价值观判断方面产生诸多分歧,对事件的判断有多种认定准则,致使话题发出的表演者根据这些“声音”,不断循环往复地改变着自己的表演框架,力图呈现完美的角色扮演形象。大众心目中的表演框架各有千秋,所谓 最为正确的表演框架的界限难以定论 。

2.区域的“泛边缘化”

戈夫曼认为,区域是“受某种程度的知觉障碍限制的地方。区域随其所受限制的程度与产生知觉障碍的沟通媒介的不同而不同。“其着重强调沟通媒介对区域的影响。而在网络社会中,表演者用来沟通的媒介平台更是十分多样化,人们运用多样的媒介平台所提供的内容服务无时无刻地不在转换着自己的角色扮演,前后台相互跳跃,出现了 区域的“泛边缘化” 现象。

3.表演者身份认定界限模糊

印象管理在网络社会中,主要是指表演者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来完善其所要塑造的角色形象。但事实上,人们对表演者在网上所努力呈现的形象与其真实形象之间已分不清虚实,大众对表演者身份的认定界限已模糊。

(二)界限模糊的成因

1.社会场景的差异及快速转移

完美的表演框架难以定夺与表演者所处的社会场景密切相关。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演者所的社会场景的差异性;二是网络社会中场景的迅速转移。

大众所处的社会环境场景的差异性导致其对问题的观点产生分歧。 赖特·米尔斯曾表述道不同的社会场景组合组合在一起后致使原本恰当的行为模式不再恰当。尤以“当一个特定的私人场景与其他社会场景融为一体,变得公开时,行为方式必须随之调整、变化。场景的组合改变了角色的行为模式并且改变了社会现实的构成。”大众站在不同的场景面对同一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认知理解。

网络社会中场景的快速转移导致大众所关注的是过去的自己。 在网络社会中,迅速及时是信息传播的主要特点,或许前一秒还是这一个场景,后一秒已因信息的转变而迅速转入另一场景,期间变化是大众所始料未及的。大众认为自己始终是一个统一的“我”,行为方式始终是大体相同的,殊不知自己所关注的却是在过去场景中自己的行为准则,而拿过去场景中的行为准则去适应现在场景中的“我”无疑是一种空间上的错位,“我”所认定的完美的表演框架早已时过境迁,不再适合现在的“我”了。

2.“前台”与“后台”相互位移

区域的“泛边缘化”境地主要是由于网络空间中“前台”与“后台”时常相互位移所致。“前台”在网络社会中指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利用相关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在大众面前呈现出的经过精心策划和设计的舞台形象,而“后台”指没有在网络媒体的聚光灯下中所呈现的最自然的自我状态。现今随着网络信息透明化程度的逐渐加深,人们对于窥视他人的后台隐私更是充满好奇。于是,后台区域成为前台表演的另一“新演示”场景。前台与后台在网络社会中时而相互位移,时而又恢复原本正常状况,导致其区域分界线处于一种“泛边缘化”境地。

3. 网络媒体的“镜面反射”

造成表演者身份认定界限模糊,与大众是通过网络媒体而认识到表演者的形象有着直接关系。在网络社会中,印象管理艺术注重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来完善表演者所要塑造的角色形象。观众在网络媒体上接受到的表演者呈现的形象,不是表演者的“本来面目”,而是通过网络媒体这枚多变的“镜子”反射出的“形象影子”。这种“镜面反射”的“形象影子”,是印象管理在网络社会中所独有的特点。

(三)梅罗维茨对戈夫曼理论的发展

此部分内容需结合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进行理解学习~

梅罗维茨进一步发展了戈夫曼的理论,将“前后台”概念引入媒体研究中,定义了新闻生产的“前后台”。

梅罗维茨认为媒介是“作为信息系统的场景”,因而电子媒介所创造的“新场景”就使信息传播脱离了物理场景的限制。 梅罗维茨进一步把“前后台”区分为“前前台”“中台”和“深后台” :他认为在电子媒介中,“前台”和“后台”不是单纯的二分法,而是坐标轴式的分布,“前台”与“后台”分别代表坐标轴上“正式”和“即兴”两个相反的面向。从“前台”到“后台”的过渡地带被称为“中台”,“中台”的行为模式“包括最初的台上和台下行为模式的元素,但又缺乏两种行为模式的极端行为”,由此划分的 “前前台” 和 “深后台” 会相应更加极致地体现出前台与后台各自场景的行为特点。

以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新闻生产为例,媒体“后台”的开放将原本处于“前台”的新闻文本推向“前前台”,开放后的“后台”成为“中台”,仍然隐藏在幕后的要素组成“深后台”。(“后台”开放看似向受众展现了新闻生产过程,消解了“神秘感”,但这种开放还有可能造成另一种假象:受众自以为掌握了“后台”的全部信息,却忽视了“深后台”的存在,即关系到对社会事实认知、判定与选择的核心环节仍处于“深后台”中。)

参考文献

[1]述评戈夫曼的社会拟剧理论

[2]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

[3]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浅析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社会互动行为

[4]基于拟剧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微信与现实自我呈现一致性影响因素研究

[5]戈夫曼“拟剧论”的再思考——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谈起

[6]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戈夫曼拟剧理论的适用性

[7]网络社会中“消失的界限”——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的思考

[8]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芮必峰

[9]网络视频分享中的 “自我呈现 ”——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的观察与思考,王长潇 刘瑞一

[10]述评戈夫曼的社会拟剧理论,汪广华

他把社会中的人看作是舞台上表演的演员,利用各种的道具——符号(语言、文字,非语言肢体或者表情等等)预先设计或者展示自己的形象——来进行表演,并努力获取好的效果。这种通过虚拟戏剧方式来研究社会互动的理论就叫做“拟剧理论”。

“拟剧理论”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符号互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099972.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