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的作者是谁

闻一多。

《七子之歌》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诗人在这一组诗作品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收复失地。全诗整体构架均齐、各节匀称、富于建筑美,韵律回旋起伏、一唱三叹、饶有深致。

《七子之歌》作者是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在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出生,曾经是现代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贞的民族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以及新月派代表学者和诗人。

1922年7月,闻一多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研修,在闻一多美术成绩突出时,突然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其中诗歌是其最爱。因此闻一多年底就与梁实秋合著并出版了《冬夜草儿评论》,该作品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

闻一多先生的一生是曲折的,曾经有过失误、迷茫与苦闷,但是经过深思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与帮助,终于找到了真理,而一经找到了真理,他便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不屈不挠地为实现真理而英勇奋斗,直到献出其珍贵的生命。

扩展资料: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闻一多随校迁往昆明,任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后的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毅然抛弃文化救亡的幻想,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

闻一多。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民盟盟员、民主战士。

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

1924年6月,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1925年1月上旬,参与发起“中华戏剧改进社”;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9月,被聘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专员。1927年2月,担任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长。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1932年8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

1936年1月,论文《离骚解诂》发表。1943年,组织十一学会。1945年3月,联名发表昆明文化界《关于挽救当前危局的主张》。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的大会上,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下午,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

《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是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作品。诗人在这一组诗作品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中国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岛、旅顺和大连等七个被割让、租借的地方。

比做祖国母亲被夺走的七个孩子,让他们来倾诉“失养于祖国、受虐于异类”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怀祖国之哀忱”,从而让民众从漠然中警醒,振兴中华,收复失地。全诗整体构架均齐、各节匀称、富于建筑美,韵律回旋起伏、一唱三叹、饶有深致。

其中,《七子之歌·澳门》被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改编选做主题曲,由于该纪录片的影响力,这首歌又成为迎接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04504.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