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帛书有几卷

一卷。

战国帛书共有二十七章,一卷。

在战国时期,帛书是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

里面记载了长生的秘密,具体内容如下: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有个叫做不准(fou biao)的人,带领几个盗墓贼,挖开了战国时期魏国的第六任国君魏安厘王的坟墓,并从中发现了一批竹简。这些竹简记载着周穆王当年游行天下,东征西讨的故事,是为《穆天子传》。后世文人对其加以传播和批注,《穆天子传》所记之事得以流传。

这与《盗墓笔记》中所说,几个长沙几个土夫子从一个古墓中偶然发现了战国帛书,这情节是何等的相似?只不过汲冢在河南,《盗墓》在湖南;《穆天子传》为竹简,《盗墓》为帛书。《盗墓》中所说的“青铜门”为什么不是木头门、石头门,为什么非要是青铜门?因为周穆王时期属于青铜时代,那个时代人类物质文明的标志就是青铜器!周穆王与西王母的相遇,说来极富神话色彩。《山海经》中对于西王母的描述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其实西王母是居住于西域的一个部落首领,其统辖的西王母国是一个古老的奴隶制国家。

当周穆王坐着战车一路西征,便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西王母以及她的军队。且不论双方战况如何,周穆王的神武英姿一定是博得了西王母的青睐,所以才会邀请他去瑶池做客。不妨脑补一下当时的情景。双方把盏言欢,一番觥筹交错之后,已是酒至半酣。西王母招来的美女翩翩起舞,穆天子借着酒意随性而歌,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情正浓时,西周国内传来徐国叛乱的消息,周穆王不得不与西王母作别,赶回国内平叛。西王母泪眼婆娑,依依不舍地看着穆天子乘坐八骏战车绝尘而去......

周穆王继位之时已是半百,其在位时间长达五十五年之久,由此推算出周穆王一生活了一百零五岁。距今三千年前,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医疗技术条件,周穆王能够长命百岁,或许真的是因为吃了西王母的蟠桃,喝了瑶台的玉露琼浆,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寿秘方和仙药。

在战国时期,有一种用帛作为书写材料的书体——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叫缯书。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帛画是20世纪30年代在长沙的楚墓中发现的。近些年又出土了大批的竹木简。如1951年湖南长沙五理碑,1954年长沙仰天湖古墓,1954年长沙杨家湾古墓,1957年河南信阳台古墓,1975年湖北云梦睡地秦墓,1980年四川青川郝家坪土墓,发掘了大量的战国时代的竹木简。另外还有1942年长沙楚墓出土帛书(1945年流入美国),又山西侯马盟书等。无论是写在竹木简还是丝织品上的书体,都是战国时代的手迹。这些简与波帛书墨迹,不仅是珍贵的文物,而且对于研究书法史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四帛书又称楚缯书,内容共分三部分,即天象、灾变、四时运转和月令禁忌,其内容丰富庞杂,不仅载录了楚地流传的神话传说和风俗,而且还包含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方面的思想。

在文字的四周绘的12个怪异的神像,帛书四角有用青红白黑四色描绘的树木。

就帛书的书法艺术而言,其排行大体整齐,间距基本相同,在力求规范整齐之中又现自然恣放之色。其字体扁平而稳定,均衡而对称,端正而严肃,介于篆隶之间,其笔法圆润流畅,直有波折,曲有挑势,于粗细变化之中显其秀美,在点画顿挫中展其清韵,充分展示作者将文字艺术化的刻意追求。

帛书的画像列于文字的四围,先以细线勾描,然后平涂色彩,看似漫不经心随意绘出,却将12个神录描绘得姿态各异,活灵活现,他们或立或卧,或奔走或跳跃,个个栩栩如生。

同时所绘神灵像又显示出很强的写实性,如一些神像身上的斑纹,描绘得细致真切,仿佛从虎豹身上揭来。特别是帛书四周所画的树木,随物赋形,繁枝摇曳,依像图貌,茂肚婆娑,可谓用笔之工、描绘之细分毫不爽。楚帛书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珍品,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珍奇。

张起灵,南派三叔作品《盗墓笔记》里面的主角之一。吴邪等人称之为“闷油瓶”。曾居住在广西上思一个叫巴乃的小瑶寨里,曾是“陈皮阿四”的得力伙计,现于吴邪、胖子组成“铁三角”阵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04788.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