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爷的封号有哪些啊?

古代王爷的封号:

1、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据封地来定封号,最大的是以地区或州的名称来命名,如:齐王、蜀王、魏王等;其次是以郡县来命名,如:淮南王、颍川王、陈留王等,汉朝、唐朝、明朝大都使用此种方法来命名,并且主要用于宗室。

2、宋朝王爷似乎都是一个字的封号,如端王、贤王、瑞王、康王等,都是一些吉祥词。

3、以功绩命名的封号,大都用于外姓封王。比较有名的:孔子的文宣王,姜太公的武成王(朱元璋废除了武庙之后停止了祭祀),吴三桂的平西王等。

古代王爷封号有一个字和两个字,两者之间区别

简单来说,单字封号就是封号为一个字的王爵,也称一字王多字封号就是封号为两个字或以上的王爵,一字王的地位更高,一般是诸侯王、亲王才能获封,多字封号王是属于功劳特别大的大臣了。

在古代,尊称贵族是姓加官名,对于王爷是封地加爵位的等级,单字的王爷一般封地都是国字开头,地位尊贵,多字的是封地比较少的,所以地位比较低。

王爷的封号有:

1、一字王封号:

汉至明的国王(亲王)爵的名号一般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国名,传统上以以“秦、晋、齐、楚”四个封号最为尊贵,因为这四个封号代表的国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接下来是“鲁、赵、魏、梁、燕、代、陈、韩、宋、吴、越”等一档次。

宋朝王爷似乎都是一个字的封号,如端王、贤王、瑞王、康王等,都是一些吉祥词。除此之外还有璟王、晟王、翎王、离王、瑾王、景王、靖王、风王、瑄王等,都是很好听的名字。

2、二字王封号:

汉至明较低的郡王爵封号一般为两字,如“常山王”、“长沙王”、“中山王”、“成都王”等。常山、长沙、中山、渤海、成都这些都是郡的名称。此外,在唐、元、明等朝都有用非地名作为王爵封号的特例,例如“恩王”、“义王”等。

清朝王爵封号不用地名而用一些美好的形容词,加在“和硕亲王”或“多罗郡王”称号中间,例如“和硕睿亲王”、“和硕宝亲王”、“多罗克勤郡王”等。

三国两晋至明朝王爵:

自三国两晋始,王爵开始成为皇帝之下最高的爵位,但是王爷们的权利也时有浮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最为熟悉的恐怕是隋唐之际,以秦王李世民来说,李世民在称帝前的王爵封号是秦王,后来由于功劳太大,又被封为“天策上将”,比王爷的爵位还要高,但这只是个例,在此不予多说。

此时的王爷封号主要授予皇帝的子侄兄弟们,外姓也可封王,但是需要有足够的功劳才行,如中兴大唐的名将郭子仪,数次救大唐于危难之际,被封为汾阳郡王,同时期的李光弼被封为临淮郡王等等。

外来投降的胡族领袖也会被封王爵,如发动安史之乱,差点灭了整个大唐的安禄山就被玄宗封为东平郡王。五代宋元明时期基本都是延续这种模式,各个朝代内部都有微调,但是总的王爵模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古代王爷封号有齐王,蜀王,魏王等。其次是以郡县来命名,如淮南王,颍川王,陈留王等,汉朝,唐朝,明朝大都使用此种方法来命名,并且主要用于宗室。

清朝王爷封号最为系统仔细,且较为复杂,地位从高到低的排名为:和硕亲王、贝勒、世子、多罗郡王、长子、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恩将军。

从汉朝开始,王爷分为亲王和郡王,亲王位置高于郡王。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

古代王爷封号的其他简介。

古代王爷单字封号更尊贵。简单来说,单字封号就是封号为一个字的王爵,也称一字王。多字封号就是封号为两个字或以上的王爵,一字王的地位更高,一般是诸侯王,亲王才能获封,多字封号王是属于功劳特别大的大臣了。

但在一字王里面,也有上下之分,以春秋战国时期大的诸侯国命名的王,是最高贵的,如韩王,齐王,燕王等。另一些小国命名的就要低级一些了,如鲁王,越王等。还有第三级别,如果不是特别了解春秋战国历史,可能都没听过这些国家名字,如许王,滑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07188.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