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贾元春,他最后的结局怎样?

贾元春是贾府嫡出长女,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来的贵族小姐。但是,若是论才华其不及黛玉,圆滑不及宝钗,阴招狠毒不及凤姐,阳谋理政不及探春。

如果贾府将元春嫁与其门当户对的家族当个正室,元春也许可以有个不错的结局,至少可以像她母亲王夫人那样,过几年相夫教子,吃斋念佛的平静日子。

贾府为了自己的家族利益,将自己没有经过任何风雨,不擅长人情世故的掌上明珠送到宫中,贾元春肩付着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二十年来辨是非”,贾元春入宫多年一直都在残酷的政治斗争的中心地带挣扎。“榴花开处照宫闱”,皇帝为了稳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给他不喜欢的贾元春加封贤德妃,才选凤藻宫。

元春封妃省亲,与娘家人互动频繁,却无视庶出弟弟贾环,严重伤害了庶出妹妹探春的感情。后来,探春被南安太妃收为义女,并在后宫居住了一段时间,此时“三春争及初春景”,探春居然不把在宫斗中处于下风,并且已经失宠了的大姐贾妃当回事儿了。(探春的判词“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这句话意味深长)。

贾元春之死一直都是红学爱好者们热议的问题,我认为还是贾府人自己惹的祸端。

元妃在宫中依靠几名太监传送信息,这几位在帮贾娘娘的同时,又在大肆敲诈勒索贾府银子,同时充当其他娘娘的多重间谍,贾赦,王熙凤,薛璠等人干的坏事儿都被人了解的一清二楚。

终于皇帝在一次微服私访的时候,听到有人指控贾王史薛家人的重大问题……

皇帝大怒了,首先迁怒了的人就是贾贵妃。在虎末兔初的除夕夜,贾元春为了保护家人自我了断了,贾元春在即将迎来二十岁生日之际,得到的是“虎兔相逢大梦归”的悲哀结局。

一个人的性格既有天生的遗传因素,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因此对待个人生活和和外界环境的态度也会有很多差距,这些差距,具体表现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当中。

所以,我们观察一个人,可以从他对待自己、家人,以及外人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甚至于说话的语气、轻重缓急,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

《红楼梦》的元春, 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书中并没有没写元春的性格,但我们可以从书中侧面的描写,以及元春说话的内容,对待贾府众人的态度,来推测她的性格。

元春最后的结局,是英年早逝。至于她的死因,书中没有明确说明。今天,我们先来看元春的性格,再根据她的性格推测她的死因。

           

元春性格直爽,喜怒形于色,不适宫中勾心斗角的生活

我这么说,估计会有很多人反对。但是,我们抛开成见,客观分析一下。

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一部分来自于父母的遗传。我们在分析元春之前,先看看她的父母。元春的父亲贾政和母亲王夫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便是轻信别人的言语,情绪用事,而不是冷静思考问题的始末,先调查清楚再做定夺。

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出,贾政并不喜欢宝玉,多次当着众人批评他。这其中,有恨铁不成钢的因素,也有一部分因素是心里的成见。大禹治水采用疏导的方式,才从根本上解决了水患的问题。所以的点点滴滴对于孩子的教育,也应该采取疏导、温和的态度,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书中虽然没有明写宝玉的哥哥贾珠的死因,但是从宝玉被打时,王夫人和李纨悲戚的态度可以看出来,这熟悉的场景,让她们触景生情。当年的贾珠,估计也是犯了一些错误,惹得贾政大怒,像宝玉一样挨打,而且伤势不轻。又委屈又伤心的贾珠不久便病逝了,却为活着的人留下永久的伤痛。

第二回,通过冷子兴之口,我们知道贾政对宝玉有成见的根源。宝玉周岁时,抓周。贾政满怀希望,想看看这孩子将来的志向,希望他可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谁曾想宝玉啥都不要,只抓脂粉钗环,这可把贾政气坏了。书中这样写道:

           

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写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唯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一样。

在宝玉的成长道路上,贾政总是批评多于鼓励。《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忠顺王府长史官因为琪官一事来贾府找茬。当时忠顺王府势力渐长,本来就与贾府关系不睦,因为琪官与宝玉认识,琪官不见了,自己不想方设法找人去,反倒来贾府要人,怀疑是宝玉藏了起来。这不就是故意找茬吗?

我们来看,那长史官说得头头是道。这琪官本是忠顺府的一名旦角戏子,深得王爷喜欢。本来住在府里,如今三五天没见踪影,到处打听,十有八九的都说和贵府那位衔玉的公子关系深厚。若是别的戏子也就算了,偏着琪官,老王爷发话了,断断少不得此人。还请大人转告令郎,将琪官放回去。

书中原文这样写道:

我们府里有一个做小旦的琪官,一向好好在府里,如今竟三五日不见回去,各处去找,又摸不着他的道路,因此各处访察。这一城内,十停人倒有八停人都说,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下官辈等听了,尊府不比别家,可以擅入索取,因此启明王爷。

王爷亦云:‘若是别的戏子呢,一百个也罢了,只是这琪官随机应答,谨慎老诚,甚合我老人家的心,竟断断少不得此人。’故此求老大人转谕令郎,请将琪官放回,一则可慰王爷谆谆奉恳,二则下官辈也可免操劳求觅之苦。”

这长史官一番话,把贾政气得脸色都变了,但还没有要打他的意思,只是对他说:“不许动,回来还有话问你”。如果不是贾环火上浇油,说的那番话,宝玉也不会挨打。

贾环本来就嫉妒宝玉受宠,好不容易有了机会,便在父亲面前告状,把金钏跳井自尽的责任全都推到宝玉身上,说他是轻薄金钏未遂,金钏赌气跳的井。

看过《红楼梦》的读者都知道,宝玉纵然有错,但是错不能全在他,金钏和王夫人两个人都有错。怒火中烧的贾政连思考的余地都没留,直接对宝玉大打出手,这一次下手可真是有点重,连他自己后来都有些后悔了。

       

元春的母亲王夫人,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非常容易被别人左右自己的情绪。撵走晴雯,一方面是因为王夫人本来就对她印象不好,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王善保家的报私仇,借机诬告晴雯。偏偏王夫人轻信小人的话,连贾母都没来得及回报,便把病中的晴雯撵出大观园,让她失去年轻的生命。

元春从小在贾母身边长大,其性格必然也受到贾母影响。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贾母是一个性格爽朗、有极高审美情趣的老太太,她心地善良,喜欢欣赏真性情的晴雯,不喜欢袭人这样的闷葫芦。

未进宫之前的元春,一定也和湘云、探春一样,开心、快乐,无忧无虑。她孝敬父母,关爱弟弟、妹妹。闺中短暂的幸福时光,应该是元春最难忘记的记忆,所以她格外珍视,也怜惜家中的亲人。因此她赐贾府的姐妹、黛玉、宝钗在大观园居住,让她们远离世间的烦恼,过着世外仙境般的生活。

事实上,大观园的姐妹们因为元春的庇佑,过得比陶渊明幸福多了。陶渊明还有为一日三餐发愁,还要早出晚归、去地里辛苦耕作。她们身为贵族小姐,衣食无忧,还有丫环、婆子们侍奉,每日在一起读书、写诗、下棋,偶尔做些针线,没有宫中的勾心斗角,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生活啊。

元春未入宫前,为了减轻母亲王夫人的负担,或者说为了让王夫人从丧子之痛中解脱出来,照顾、教育宝玉的责任都落在她的身上,情同母子,以至于元春省亲回家,第一个要见的便是宝玉。

           

那宝玉未入学堂之先,三四岁时,已得贾妃手引口传,教授了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了。其名分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

《红楼梦》第二回,通过冷子兴之口,我们得知元春,因为贤孝才德,被选入宫作女史去了。《周礼·天官·女史》中记载,“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诏后治内政。”还有一种说法,女史仅设于皇后、皇贵妃宫中,仅设1-2人,见贵人以下位份内眷,可免礼。

由此可见,能做女史的元春必定是博览群书的聪慧女子,智商过人、才华惊人。长相可以参考宝玉,绝对差不了。不然的话,也不能被选进宫去。

正是因为元春的出色,她才能一路从女史升到尚书、贤德妃、贵妃。但是,她的性格不像宝钗那样圆滑,也不似探春那样果断、有震慑力,她骨子里的温柔似水,不会掩饰自己,让她在深宫过得并不幸福,这从她省亲时的哭诉可以看出来。

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了起来。

八七版《红楼梦》很好地还原了这一幕,看元春哭得梨花带雨,谁能不为之动容?只是,元春忘记了一点,以她现在的身份,她说出的那些话很不妥当。

皇宫难道是见不得人的去处吗?这话如果传到皇上耳朵里,皇上会怎么想?跟随元春省亲的宫女,难道没有其他妃嫔安插的耳目?即便是在自己的亲生父母跟前,她也不能再像寻常儿女一样撒娇、任性,这次是最大的悲哀。

           

元春没有宝钗那样的野心,她的入宫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被动。贾政为了贾府的利益,把元春送进宫去,让她成为贾府的靠山。

但是,元春并不喜欢深宫,也不适应勾心斗角的生活。她整日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所以,才会在回家见到亲人时,感慨:许多亲眷,可惜都不能见面!

元春见到自己的母亲,还有年迈的祖母,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哪里还能控制?她多年的委屈、心酸,瞬间涌上心头,忍不住热泪盈眶:田舍之家,齑盐布帛,得遂天伦之乐;今虽富贵,骨肉分离,终无意趣!

这话说得连贾政都觉得不妥,深怕因此招来祸患,赶紧替女儿打圆场:伏愿圣君万岁千秋,乃天下苍生之福也。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更祈自加珍爱,惟勤慎肃恭以侍上,庶不负皇上眷顾隆恩也。

元春的这些抱怨,若是出自普通书生之口,怕是要治罪入狱了。她身份虽然高贵,但是心态如此颓然,心灰意冷,对宫中生活抱有如此深的怨念,又怎能不给别人留下话柄?

而元春致命的弱点,也是遗传自父母的弱点,便是容易轻信别人,被人左右。很显然,她支持金玉良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母亲王夫人的影响。而自己并未亲自调查,宝钗到底适不适合宝玉?接连被人命官司缠身的薛蟠会不会连累到贾府?

她不喜欢贾环,也从不掩饰这一点。这是她的真性情,但是却从未想过,赵姨娘会在暗地里兴风作浪,给宝玉、王夫人制造麻烦。你看,连宝钗都懂得赵姨娘这样的小人不能轻易得罪,总是对她客气有加,让她挑不出毛病,甚至几次夸奖她。

           

元春的死因是个未解之谜,有很多版本

元春的死因,有很多版本。病死宫中,死于宫斗,甚至有一种说法,元春与皇上一起外出,死于异乡。这是一个未解之谜,因为曹雪芹没有明写。读者只能根据书中的蛛丝马迹,推测元春的结局。

乾隆皇帝曾说,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是明珠家事。曹家从康熙朝的辉煌,到雍正时被抄家,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抄家在封建时代是仅次于株连九族的大罪。曹家在康熙朝时,与太子关系较好,曹家卷入诸王子夺嫡事件,待雍正皇帝即位,被抄家不可避免。

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见到一张画,上面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画旁一首诗: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虎兕相逢的典故与孔子有关。冉有、子路辅佐季氏,季氏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赶紧向老师汇报。孔子说,同为鲁国人,季氏不应同室操戈。冉有、子路说季氏决定的事情,他们劝说不了。

孔子教育他俩,“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孰之过”,既然他们辅佐季氏,就要及时纠正他的错误,而不是一味逃避。

由此可见,元春的死与宫中争斗有关。“皇权争夺”本就是同室操戈,贾家无奈卷入这场斗争,元春也不能幸免。覆巢之下无完卵,贾家闯祸,身在宫中的元春也不能幸免。

榴花开处照宫闱,五月石榴花开,鲜艳如火,预示着元春在宫中短暂的荣光。石榴花寓意多子,或许受宠的元妃会受到其他妃子的嫉妒,孩子还没有出生便遭到陷害。不然的话,假如元妃生下儿子,那她在宫中的地位就没人能轻易撼动。而她背后的贾家也能慢慢恢复。

贾府的男子不争气,贾政当时把元春送入宫中,本意就是为了贾家寻找最安全的靠山。岂不知,自始至终,元春都是一个棋子,任人摆布。

最关键的一点,宝玉看到的那张弓,还有弓上挂着的香橼,弓箭离不开战场。让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元妃的死因。

当日,元春省亲,点了一出《乞巧》,《乞巧》出自《长生殿》。脂砚斋批语说,《长生殿》伏贾元春之死。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缠绵悱恻,让人感动,但最终,皇上还是选择放弃皇权,放弃杨贵妃。杨贵妃在马嵬驿之变中被缢死。

因此,很多人猜测元春的死法与杨贵妃类似。有人还提出更极端的猜测,说元春死于凌迟。我想,这个根本不可能。皇上还不至于对自己的妃子下此狠手。

《红楼梦》七十六回,中秋夜,黛玉和湘云在凹晶馆联诗,一口气联了二十二韵,妙玉诗兴大发,补齐三十五韵。妙玉联诗,诗词中暗示每个人的命运。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暗指元春和秦可卿,元春在宫里的荣耀昙花一现,很快就会消失。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则委婉地指出,贾府捉襟见肘,越来越窘迫。宫里太监时不时前来借钱,从不归还。下人们聚众赌博,不服管教。内忧外患下的贾府,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贾府的败落很可能跟曹家相似,败于结党营私。皇上最忌讳的便是这一点,八王爷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便是结党营私,不把皇上看在眼里。四王爷雍正韬光养晦,隐忍多年,取得最后胜利。他亲眼所见九王之间竞争的惨烈,连自己的亲兄弟都不放过,何况是曹家?

《红楼梦》六十三回贾敬去世,皇帝亲自下旨“王公以下准其祭奠”。秦可卿出殡时,四王八公齐聚,书中也没写到有圣旨。如果传到皇上耳朵里,贾府的罪过又添一层。

薛蟠接二连三地发生人命官司,都靠贾府摆平。但是这也为贾府留下了隐患,授人以柄,哪有自由?贾府的靠山北静王失势后,早就看贾家不顺眼的忠顺王府迟早要下手。偏偏内忧外患的贾府子弟一个比一个不争气,王熙凤机关算尽,那么聪明的人还放高利贷,证据确凿,谁还敢帮贾家?

元春得了老皇帝的恩准省亲,与曹家得到康熙信任何其相似。曹家与新皇帝雍正关系不好,恰似贾家与新皇帝的关系。

《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说到元春选入宫中作女史去了。到第十六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被皇帝加封为贤德妃。可见,元春被封为皇贵妃,给贾府带了新的生机。对于元妃的省亲,贾家大兴土木,极尽奢华,这又为贾府日后的命运留下隐患。

正如妙玉联诗中所写,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此后,宫里的太监们经常光顾,借钱不还。最后逼得凤姐当金项圈,他鸳鸯挪用贾母的体己之物。贾府的日子愈发艰难,元春在宫里的日子更不好过。

结合元春省亲时的哭诉,再看《爱恨无常》,读者便能猜到元春的结局很悲惨。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红学家周汝昌认为,元春随皇帝到口外打猎,突发战事,战乱中元妃被杀害。脂砚斋在《恨无常》曲子后有脂批说:悲险之至!《恨无常》中,写到元妃遥望家乡,路远山高,说明她死的时候,离家千里,并不在宫中,或许她也不像杨贵妃,被缢死。

我们回头再看元春的灯谜: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这首灯谜的谜底为炮仗。当时,贾政身为困惑,很不理解,为什么如此不祥?但这其实,正是元春结局,谶语成真。

元春的死因有很多,显而易见,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元春没有了利用价值,贾家没有了利用价值。嫁入帝王家,承受了别人没有的荣华富贵,也要承受更多的悲欢离合,甚至于失去生命。

最根本的原因,是元春性格的悲剧造成了她命运的悲剧。既来之,则安之。这一点她没做到。谨言慎行,更没做到。如此孤立无援的她,又怎是那些手段高超的嫔妃们的对手?她的英年早逝绝不是偶然因素,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

1、根据判词,元春的结局是“虎兕相逢大梦归”,即死于宫廷政变一类的事件,后40回续书把她写成自然死亡,自然是对判词的一种误读,不合曹雪芹的原意。

另外,既然元春是死于宫廷政变,那么就不一定是死在离贾府和皇宫很远的地方,因为历史上有很多宫廷政变就发生在深宫里,例如明朝有名的“夺门之变”,所以我不认同楼主认为“元春死在离贾府和皇宫很远的地方”这一说法。

2、贾元春和秦可卿根本就不是敌对,持“敌对说”的也就是猜测而已,没有强力的证据,说不定还是今人的炒作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24551.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