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是什么意思?

小隐隐于野

“隐”是指隐居。人们常说的“隐于野”往往是指身体隐居在野外人迹罕至的地方,例如隐居在山川中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这种人比较喜欢追求精神的享受,而比较不注重肉体的享受。但是他们之所以隐居在野外人迹罕至的地方,并不仅仅是因为不在乎肉体的享受,而是因为他们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如果身体处于一个相对嘈杂的环境,他们的内心就很难安定下来。也就是说这种人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之所以说“隐于野”是“小隐”,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内心的修炼还不到位,还很容易受影响,他们还需要借助外界的环境来稳定内心的安宁。

中隐隐于市

“隐于市”的人,比“隐于野”的人在心灵的修炼上要强不少。因为这种人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做到外表和外人没有什么不同,而内心也不会受到周围复杂环境的影响。这种人其实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民间高手”。

他们或者不在乎名利,或者身怀绝技而不为外人知晓,而他们也并不因为周围人的看不起而奋起争辩,也不会因为周围人的追捧就“飘飘然”。总的来说,这种人的内心比较恒定,很难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大隐隐于朝

能够“隐于朝”的人,是具有“大能力”的人。一来,能够进入“朝”中就证明了这个人的能力不一般。这个“朝”在古时候是指“朝廷”,在现代是指“权利”。二来,能够在朝中这么乱的环境下做到“隐”,就是一件更难的事情了。所以说“隐于朝”是大隐。

综合而言,通俗白话地说,就是指能够隐于市井的人,比隐于野外的人要厉害,能够隐于权利中心的人要比隐于市井的人要厉害。

庄子之中有这样一段话:

隐,故不自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不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隐匿,并非自己刻意隐匿,古代所谓隐士,并非隐姓埋名而不见人,并非封闭自己而不说话,并非藏其智慧而不显示,乃是时代命运大相悖缪呀。当时逢有道之世,自然之道大行于天下,就恬淡自然,不见有为之迹,当遇无德之世,德行不化而困厄天下,就深藏自然本性,保持极为宁静的心态,以待时运的到来,这是保全自身的方法。

世道兴盛,众人守道之时,有德之人可以大行于天下,保持一种简单自然。但是当世道日衰,需要刻意修行自己的内心,以保持宁静的方法。

就好像现在俗世状态,对于整个世俗来说,充斥着各种诱惑与嘈杂,这对于修心之人来说就是世道日衰的境界,此时自己需要保持一个清静内心的状态,才是对于灵魂最好的照顾和修行。

而且在庄子的眼中,庄子以古隐士为楷模,指出隐士以“心隐”为主要,无论是在人间还是山林,“心隐”才算是真隐。

外在身体的逃离不过是苟且偷生一般,只有内心真正的释然,豁达恬淡,才算是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宁静就是自己的心静,那些刻意去求心静的人,正是因为内心嘈杂,执着于寻求安静住所,但是内心如果不静,即便是寻得安静的地方,也得不到真正的宁静,灵魂仍然是一种空虚和乏力。

这句话自古流传很广,有很多版本,如:“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等,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些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意思是说有能力的人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这是指小隐

真正有能力的人却是匿于市井之中,那里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

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野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

至于出处,我只知道是魏晋时期民间流传的,好像没说出自那本书吧!有的话可能也是魏晋以后的了呵呵

也大概是句俗语,古已有之,所以要追究是哪一个人最先说的,恐怕不易.不过从白话意义上说我想可能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作《中隐》最先把它通俗易懂地归纳出来.

你可以读一下:

白居易《中隐》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还有一种说法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出自孔子的"古训"

其实隐者本无大小之分,退而隐,原本已然抛弃了红尘俗事,哪管的旁人指指点点?!又怎会在意是大隐还是小隐?!这和禅宗的佛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看中的是内心清静的本质,而不是出家在家的形式

愿能结芦山野,退而隐,依木闲坐,隐而狂.

何时能,披发仗剑破门去,采菊南山香满襟.

也有人说是出自老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25781.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