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文白简介

张治中生于光绪16年(1890年)10月27日,其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手工业者。张治中六岁入塾,读书十年。因少年时家境贫寒,此后的6年中四处奔波流浪,曾在安徽丰乐河镇(今肥西县)一位叫吕为才的老板经营的“吕德胜号”商铺里做过学徒,

从那时开始接触并阅读报纸,喜欢写字算账,在他的自传中,有意将此作为人生漂泊的起点。其后先后在扬州的盐务缉私营充过备补兵,在安庆巡警局当过备补警察,后入扬州巡警教练所受训,3个月后毕业,成为正式警察。

扩展资料

军事

1925-1926年期间先后参加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第一和第二次东征作战,巩固了中华民国的稳定。

1930年5月编成中央教导第二师,率部参与中原大战之陇海战役,此次战役使得各地军阀损失惨重,为红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张治中作为战前准备工作的组织者和战役的指挥官,苦战三个月,共歼灭日军6万余人,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梦想。

1945年通过谈判和解的方式处理新疆阿尔泰地区发生的“伊宁事变”,避免了新疆地区的战乱。

张治中,字文白。

人物平生:

1、张治中生于1890年10月27日,安徽巢县(今巢湖市)人。其祖父是农民,父亲是手工业者。张治中六岁入塾,读书十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在扬州参加反清起义。

2、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次年到广东参加护法运动。历任驻粤滇军连长、营长、驻粤桂军总部参谋、师参谋长和桂军军校参谋长等职。

3、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先后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副官处处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教育长等职。后曾一度到欧美进行考察。

4、1932年1月兼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上海“一·二八”之役,曾予日军以沉重打击。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时,他主张和平解决。

5、1941年皖南事变后向蒋介石上书,主张继续国共合作,共同抗日。1945年5月在国民党六大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常务委员。

6、1949年4月任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到北平同中国共产党代表谈判,双方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此协定遭国民党政府拒绝后,他毅然留在北平,并发表《对时局的声明》。

7、1969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著有《张治中回忆录》等。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

1909年,17岁的洪希厚按照当地洪张两姓联姻的习俗,嫁给了同样来自贫寒人家的张治中,洪希厚一生对丈夫的工作从不乱发表意见,但是有一次,洪希厚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当时张治中准备赴淞沪抗日战场,他的四弟张文心也将前往。张文心七岁时即由洪希厚带大,两人感情深厚,洪希厚对丈夫说:“开战时,让文心留在你身边,好吗?”

对于妻子的这一请求,张治中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但仗一打起来,是不分前后的。这次去上海,我已做好了战死的准备,作为一名军人,文心也应当如此。”

其他时候,只要不打仗,洪希厚和张治中总是在一起,他们相互陪伴直到终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张治中

张治中是北京病逝的。

张治中原名本尧,字警魄,后改名治中字文白,安徽省巢县今巢湖市人,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被称为和平将军,黄埔系骨干将领,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爱国主义人士。

张治中因其一生为和平事业奔波,其家庭情况如下大儿子叫张一真据说他的行事作风最像父亲曾参与筹建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二儿子叫张一纯极具爱国主义情怀,曾担任北京政协常委和秘书长、海外联谊会会长等,大女儿叫张素我,1915年出生早年就读于南京金陵女子学院,毕业后到英国西南大学留学。

从大局上来看张治中是国民党中的亲共分子,当然他的亲共是公开的,不能算共谍,毕竟再交恶的两个阵营也需要能对话的人,文白就扮演这个角色,至于和谈之后该不该留北平不重要了,他毕竟只是个谈判者的角色而非投降的将军,谈不上气节上的争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35253.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