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和威权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威权的解释】术语“威权政体”通常被用以指代一个集大权于一身的个人独裁者、委员会、军事执政团或其它政治精英构成的小团体统治下的国家。然而,极权政体会尝试在实质上控制社会中的一切方面,包括经济、教育、艺术、科学、私人生活与公民道德,从而演变成极权政体。“官方宣告的意识形态渗透进社会结构的最深处,极权政府寻求完全控制公民的思想与行为”。

【极权的解释】是一种政治学上的术语,用来描述一个对社会有着绝对权威并尽一切可能谋求控制公众与私人生活的国家之政治制度。极权主义是威权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

【两者的区别】威权主义与极权主义最主要的不同点在于,前者的社会与经济制度并不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在耶鲁大学科学家胡安·林兹的著作之基础上,科罗拉多大学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分校的保罗·C·桑德拉研究了威权主义与极权主义独裁者的特征,发现尽管威权主义与极权主义均属于独裁的形式,它们之间仍有如下的“关键性叉状分歧”:

1、与温和且一般来说不甚流行的威权主义不同,极权独裁者会通过有意识地操控先知形象,从而为其追随者们塑造出一个具有超凡魅力的个人崇拜榜样与有着广大群众基础的假民主制度下的相互依赖状态。

2、伴生角色的概念亦将极权与威权区分开来。威权主义者将他们自身视作个体,通过控制权力来获得满足感,且时常维持现状。而极权式的自我认知观念在更大程度上是目的性的。僭主(暴君)更像是引领与重塑宇宙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功能型存在,而非个人。

3、所以,威权主义者中为个人膨胀而利用权力的行为比在极权主义者中要更为显著。一旦失去意识形态的捆绑性吸引力,威权主义者只能通过灌输恐惧、向忠实的合作者给予奖励和生成窃盗统治这般的混合手法来维系其统治。

因此,与极权体制相比,威权体制可能为私人领域(与之相对应的是公共领域)留下了大量的空间,缺少一个具有指引性的意识形态与动员全部公民追求国家目标的能力,容忍一些社会组织中的文化多元性,并在相对可以预测的界限内运用其权力。

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由authority(权力)一字而来。简言之,即为集中权力于某一群人(通常为政党),一切决策、政治权力、经济政策皆由执政党“一党专政”,个人不得垄断国家的政治权利,更没有其他政党可以分享其权力。

通常,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与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两种观念极易混淆。其间的分别有不同说法。

较新一派说法是前者指的是某垄断政权的“团体”,而后者则是某垄断政权的“个人”。极端的左派政治通常容易形成“一党专政”的集权政治,如:前苏联、朝鲜劳动党、叙利亚社会复兴党仍然是威权政体;而极端的右派政治常转变为“一人独裁”的极权政治并偏好搞个人崇拜,如:二次大战前间德国以希特勒为中心的国家社会主义政权与肃反期间以斯大林为中心的布尔什维克政权。

另一派传统的说法,威权主义的政府合法性和民意基础较极权主义弱,并有意维护传统价值和思想,和不喜欢本来互不相识的群众集合起来,而偏重小团体的亲情和友情。但极权主义的政府权力较大而且介入所有社会活动,而不只限于政治层面,并且更依赖宣传来动员大规模的群众集会,还有时会破坏各种低层次的人际关系,把社会的凝聚力集中在国家的事务。所以一般极左翼国家都是极权主义,而冷战时东南亚和拉美的独裁国家都是权威主义。

一般来说,极权主义包括以下四点:

国家永远第一(但通常只是政府作为凝聚向心力的口号,其实是以“党的意志”为第一考量)

一党专政(除了执政党或军政府之外,不允许其他政党执政,但也有成立傀儡政党作为合理化自身政权的)

施政方针与经济方向以政府的意志为优先考量。

安全考量重于自由,于是人民相对于民主国家为不自由。

影响力最大的几位极权主义学者,例如卡尔·波普尔、汉娜·阿伦特、卡尔·J·弗里德里希(en:Carl Joachim Friedrich)、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与胡安·林兹(en:Juan Linz)对极权主义的定义有些许不同。

共同的认知是,极权主义动员全民支持政府与唯一的政治或宗教意识形态,排除与国家目标相左的工会、教会与政党等异己。极权国家通常以一党执政、秘密警察(例如:德国的“盖世太保”)、透过政府控制的大众媒体进行宣传、个人崇拜、对言论自由的限制、大众监控、以及国家恐怖主义等手段维持权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网

原文地址:https://www.minzuwang.com/life/1147191.html

最新推荐

发表评论

评论将在审核通过后展示